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要闻

李长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3)

——在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1月25日)  2011年11月28日11: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这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坚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把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作为不懈追求。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在当今文化建设的春天里,人民呼唤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审美育人、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观赏性是指文艺作品赏心悦目、娱乐放松、愉悦身心的作用。思想性寓于艺术性、观赏性之中,并通过艺术性、观赏性得以实现。缺乏艺术性、观赏性,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吸引力,就难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以文化人的功能就无从谈起;缺乏思想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内涵,失去了生命力。这就要求在文艺创作中,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发挥文学对各种文艺作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甘于寂寞、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努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文艺鉴赏和消费的主体,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努力形成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正确导向。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拓展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广手段和传播方式。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全会《决定》强调,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自觉践行“三贴近”原则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三贴近”,就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偏离或忽略了“三贴近”,文艺作品就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机就会窒息和枯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贯穿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用群众喜欢的形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创作生产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多创作生产传播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多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多开展方便基层群众欣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1】 【2】 【3】 【4】 【5】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