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更加艰巨,也应有更大的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正确科研方向、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正确的道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地把学术研究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以高度的学术自信,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懈努力。要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领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引领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创造,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第二,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决定》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作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必须把研究、阐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深刻总结实践发展经验,通过创造性的研究,通过铸造信仰、创新理论、传播知识、弘扬正气,为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必须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决定》突出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加强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身体力行,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自觉地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学问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
第四,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毛泽东同志论述哲学解放的任务时就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明确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始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决定》强调文化工作者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真正把学术理论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重要工具。
第五,必须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大批的理论人才和文化人才,需要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人才的培养,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3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必然会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使命,锐意进取,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