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正確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規律和特點,系統謀劃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路徑和有效方法,形成了豐富、全面、系統的改革方法論,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
1.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改革的根本價值取向。
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評價主體。人是衡量改革發展的最終尺度,是評判改革成效的最終標准。改革方向對不對,改革措施准不准,改革成效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黨在領導改革的全過程中,要將群眾放在最高位置,“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主體。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階段、全部過程,都必須體現人民立場。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根本目的則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推進改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改革發展的過程成為為民造福的過程,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
2.以問題為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改革的先聲,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
其一,問題無所不在。問題即矛盾,躲不過繞不開。不存在無矛盾的社會,不存在無問題的國家。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於從個性問題中尋找共性問題,善於從普遍性問題中抓住其特性,善於從雜亂的問題中把握要害問題,善於從問題的趨向中洞悉問題的轉變。
其二,問題倒逼改革。問題是改革的導向,改革源於問題,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歷史不會終結,問題也不會終結,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社會發展沒有止境,改革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這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也是改革推進的邏輯。
其三,問題性質決定改革方法。改革方法是否管用,改革措施是否得當,取決於是否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比如說,中國的問題主要還是在經濟領域,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所以我們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可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些改革方法,都是源於對中國問題的精准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