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陳曙光: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法論【4】

2018年07月30日08:2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陳曙光: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法論

  7.要講“兩點論”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改革與法治、改革發展穩定等若干重大關系,要講兩點論,依照辯証法辦事。

  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不是相互對立的,“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中央與地方。中央和地方都是改革的責任主體、實施主體,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地方要吃透中央精神,吃透中央制定的重點改革方案,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結合地方實際確定改革重點、路徑、次序、方法,使地方改革精准對接中央要求。同時,中央也要吃透國情,吃透地方實際,出台的總體性改革方案接地氣,能解渴,能落地,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情況下,釋放給地方盡可能大的施展空間。

  改革與法治。改革和法治,要一體考慮,一體推進,不可偏廢。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重大改革都必須於法有據,“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改革發展穩定。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三者應當保持合理張力,實現動態平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隻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隻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動態的,不能因為改革中潛藏著風險,就質疑改革﹔不能因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就否定發展﹔也不能因為穩定總是相對的,就無視穩定的極端重要性。

  8.重在抓落實

  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於落實文件。”全面深化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品格的最好闡釋。各級黨委政府,各級領導干部,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既當擁護改革、推進改革的改革促進派,又當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改革實干家,共同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

  改革爭在朝夕,落實難在方寸。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已經出來,能否確保改革方案落地落實,能否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能否確保改革精准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關乎改革成敗,關乎政道人心,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美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全黨必須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落實,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盯住抓、反復抓,直至抓出成效。

  抓落實要講究章法,注重節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后再推進的不要急於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掌握好節奏,對條件已經成熟、各方面要求強烈的改革,要下定決心加快推進﹔對各方面認識還不一致、但又必須突破的改革,要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系,盡可能尋求最大公約數、凝聚改革共識﹔對實踐發展有要求、但操作上一時還不那麼有把握的改革,可以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推開。改革任務越是紛繁復雜、千頭萬緒,越是要注重優先順序、方法步驟。任何時候,改革不能自亂陣腳、失了方寸。 (作者:中央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陳曙光)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