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發展空間
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經歷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相對於深刻變化的現實,中國國際關系學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遇到了許多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問題,但國際關系研究中的問題意識還不夠強。再比如,對國際關系中歷史與現實關系的研究不夠,對當今發生的一些問題沒有梳理出歷史脈絡,沒能說清前因后果。推動中國國際關系學深入發展,應在批判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回答我國對外交往和參與全球治理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中國國際關系學未來要獲得更大發展空間,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增強主體性。中國國際關系學發展應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而是否具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中國國際關系學應在系統總結既有經驗基礎上,秉持包容發展理念,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特別是中國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努力將中國人對國際關系的獨特觀察和理解特別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實踐和思想理論創新成果納入學科體系。積極參與和設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性學術組織,不斷推出並牽頭組織研究項目,通過多種方式增強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的自主性,多產出具有原創性和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彰顯專業性。在信息化時代,國際關系學科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研究主體更為多元,在專業研究中原有的信息和理論優勢不再充分等等。對此,應在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學科方向和專業課程設置、教材體系建設、學術平台打造等多個方面作出改進和努力,彰顯國際關系學科的專業性、學術性,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國際關系學科體系。
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是學科發展、學術進步的永恆主題。應聚焦國際關系演化特別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的重大問題,積極借鑒其他學科的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著力打造易為國際學術界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不斷推動國際關系理論中國學派的發展,使中國國際關系學在國際學術界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者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