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典型的高度就是藝術的高度【3】

張江 吳義勤 宋偉等2018年07月17日10:05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典型的高度就是藝術的高度

  塑造新時代典型人物

  張江:典型塑造是文藝創作的偉大傳統,成就了眾多經典之作。對作家藝術家而言,典型塑造能力是核心競爭力,是作品藝術高度決定因素之一。同樣,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高度,也取決於當代文藝家塑造新時代典型人物的創作實踐。

  張志忠:文壇景象變化紛紜,創作之道卻一以貫之,以典型形象成就經典作品,是總括中外文學史的重要經驗和偉大傳統之一。

  改革開放后,經歷歐風美雨激蕩,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影響下,不少文藝創作者也曾對“文學是人學”命題產生懷疑,但時代的驅使、創作者的醒悟,又將文學從形式至上和惟新是趨的競賽中拉回到以人為本的基點上來。如果說先鋒派和現代主義思潮曾經在相當程度上拓展了文學的思情和形式探索的邊界,那麼,在一個螺旋式發展的更高層面,作家們最終又回到塑造典型人物這一創作著力點上來。路遙寫出一心想進入現代文明施展才華的青年農民高加林和孫少平﹔莫言寫出“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抗日豪杰余佔鰲﹔王安憶於富家少奶奶歐陽端麗和弄堂裡走出來的王琦瑤等女性命運中揭示大上海的滄桑浮沉,都是以人物立足的代表。

  文學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對人的社會活動和心靈世界進行全方位展現。文學不妨揭惡,但主流仍然需要弘揚人類良知、求真向善愛美,需要在艱難復雜環境下彰顯人類頑強意志和犧牲精神,需要表現人類穿越浩瀚歷史而走向未來的強大信念。就像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文學就是要為讀者描繪這心靈的廣闊、精神的博大、人性的壯美,以情動人,將心比心,提升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境界。

  悠久的歷史與沸騰的現實,為文學塑造富有中國特色、本土經驗的人物形象乃至典型人物提供豐沃土壤。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間中華民族為追求民族復興前赴后繼,可歌可泣,挽狂瀾於既倒,回天地於深淵,為文學提供巨大表現空間。人與時代一起成長,貼近大時代的靈魂脈動,表現歷史劇變中人的命運遭際,塑造萃集時代和人生深刻內蘊的英雄、弄潮兒、普通人等形象,豐富當代文學人物畫廊,正逢其時。

  張江:在典型形象塑造上,當下作家藝術家面臨這樣的境況:一方面,沸騰的現實、火熱的生活為典型塑造提供無比鮮活的素材﹔另一方面,必須承認,時代的發展變化導致社會的復雜性、環境的復雜性、人的復雜性都空前增強,將這種紛繁復雜轉化為有效的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無疑是更大的挑戰,需要更高超的本領和能力。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