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機構,智庫要為公共政策提供高質量服務,不但要有強大的思想生產能力,還要有強大的傳播發聲能力,包括研究成果和思想觀點的政策性轉化和社會化傳播。思想生產和思想傳播如同新型智庫發展的兩翼,共同對智庫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強化發揮作用。在當今傳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以深度見長的智庫與以速度見長的媒體之間有了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良好契機,有利於更好地實現智庫成果的思想價值。
1、智庫成果的思想屬性與傳播方式
智庫是政策研究成果生產的集中地,主要靠思想力量影響決策者及社會各界。思想性、現實性是智庫成果的重要特征,智庫成果要想發揮咨政啟民價值,離不開高效的傳播手段。特別是那些針對當前問題提出建議的咨詢報告、建議文章,“保鮮”時間比較短,對傳播效率有著更高的要求。
智庫研究成果的轉化與傳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政策性轉化。智庫成果進入公共政策議程后,以適宜形式內嵌到公共政策中,轉化為黨委政府的政策文件、法律制度,形成政策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內參形式報送的各類內部參閱件和領導批示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社會化傳播。智庫研究成果通過有效傳播,內化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認,形成思想影響力。
可見,加強智庫成果的大眾化傳播,既是新型智庫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形式,也是影響公共政策的有效手段。對於一般智庫來說,要擺脫神秘化色彩,處理好“小眾”傳播與“大眾”傳播的關系,促進智庫成果廣泛傳播。
當前,智庫成果的傳播存在諸多不足。首先,一些智庫觀念滯后,大眾化傳播積極性不高。部分智庫隻熱衷於報送內參,把領導批示作為決策咨詢效果的第一或唯一指標,對於智庫成果的社會化傳播和社會效應關注不夠。其次,智庫成果經由傳統媒體、學術載體傳播的渠道不夠通暢。傳統媒體和學術期刊往往堅持既定標准,用稿周期也普遍較長,而智庫成果的表述方式往往有別於傳統論文,且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因而在傳統媒體、學術期刊發表具有一定困難。最后,智庫成果新媒體傳播的勢頭較猛,但瓶頸依然突出。一方面,智庫成果的新媒體傳播呈現無序化、碎片化狀態,集成能力差,整體效果還未充分顯現。另一方面,在新媒體上發表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缺乏認定標准,難以進入當前評價體系,從而制約了智庫專家參與積極性。
2、融媒體背景下智庫成果傳播路徑的戰略轉換
新的媒體形態的不斷涌現、媒體融合的發展大勢,為智庫成果傳播提供了更多選擇。與傳統傳播途徑相比,新媒體在傳播智庫成果上具有獨特優勢:傳播速度更迅速,載體容量更充裕,呈現形式更豐富,互動方式更靈活。可見,借助傳統媒體、新媒體共同傳播智庫研究成果,有助於將智庫的深度與媒體的廣度結合起來,為智庫成果及時找到“銷路”,對公共政策產生更為重大而持久的影響。
在推動智庫成果融媒體傳播的過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方面:
以思想性和深度為前提。智庫的天職是出產研究成果,沒有了思想深度,也就不能稱為智庫。智庫與媒體合作,不僅僅是傳播環節上的銜接,更體現在生產和轉化環節上的聯合。智庫可以把研究成果的宣傳推介作為整個運轉鏈條中一個重要環節對待,但如果忽視了優質研究成果的生產,那麼再成功的傳播也失去了價值和意義,此類智庫也終將行之不遠。
避免智庫過度媒體化。當前智庫界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智庫媒體化”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智庫在職能上趨同於媒體,而是指一些智庫意識到宣傳在整個生產鏈條中的作用越發重要,故而著力增強對接大眾媒體、打造自媒體的技能和本領。在此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智庫過度媒體化,“為傳播而傳播”,把主要精力用在“造勢”上,以智庫名義向社會兜售質量低下甚至不科學的研究報告。
做好話語體系轉換。一般而言,智庫面向決策者提供的決策咨詢產品,更加注重對策性﹔面向社會公眾傳播的產品,更加注重思想性。前者主要關注“怎麼做”,后者更多關注“為什麼這樣做”。要實現由內部私密化傳播到外部社會化傳播的轉換,就不可缺少政治話語向社會話語的轉換,這種轉換既包括內容層面,也包括表達方式。
把好保密和意識形態關。一方面,智庫特別是高端智庫,旨在為國家戰略服務,某些研究內容和成果需要嚴格保密。因此,公眾傳播時要加強內容甄別,把好保密關口,杜絕泄密。另一方面,要把好智庫成果的意識形態關,嚴防違反國家政策法規、有損國家安全利益的傳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