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融媒體時代智庫成果如何社會化傳播【2】

劉西忠2018年07月12日09:3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融媒體時代智庫成果如何社會化傳播

3、融媒體時代推動智庫成果社會化傳播的思路與機制創新

《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著眼於壯大主流輿論、凝聚社會共識,發揮智庫闡釋黨的理論、解讀公共政策、研判社會輿情、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的積極作用。鼓勵智庫運用大眾媒體等多種手段,傳播主流思想價值,集聚社會正能量”。這既強調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等方面所應發揮的重要作用,又明確了新型智庫要善於運用大眾媒體路徑,在融媒體背景下做好智庫成果傳播和轉化工作。對此,建議以制度設計和機制創新為抓手,推動融媒體時代智庫成果的社會化傳播。

強化新型智庫的社會化傳播意識,完善創新性、規范化的頂層制度設計。在黨管智庫的前提下,加強對智庫成果的統籌和調控,加強智庫與決策部門的對接、與各類相關主體的良性互動,構建政府、學界、智庫、媒體、社會公眾相貫通的發展格局。逐步建立研究成果政府採購機制和對接平台,把供給端與需求端有效連接起來,形成多維的、適應網絡社會需要的研究成果交換和評價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傳播導向,堅持以質量為根本的傳播理念,建立相應的審核和發布制度,規范智庫類成果發布的程序、形式和渠道。

強化新型智庫的專業化經營意識,構建去行政、扁平化的管理運行機制。一是推動智庫組織形式社會化。推動形成更加靈活的運行機制,以更加前沿的思想理念和更加濃厚的創新氛圍助推生產更多高質量的產品,實現更高的傳播效率和更好的傳播效果。要把握智庫成果傳播規律,設立媒體運營專員等,負責協調媒體關系,策劃組織智庫宣傳活動。二是推動智庫研究方向專業化。現代網絡環境下,要處理好研究質量與傳播效率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傳播的便捷性與生產質量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避免網絡傳播思維下智庫成果的低水平重復。要針對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高端產能嚴重不足問題,建立專業化、差別化、高質量的智庫成果體系。三是推動智庫人員構成多樣化。作為思想生產的集中地,智庫要有海納百川的情懷,積極吸納各類優秀人才加盟,特別是優秀的實際工作部門研究型人才、具有潛質的社會科學研究人才和新聞採編人才。相對於從事一般新聞報道的記者,做深度調查和評論寫作的從業者更容易向智庫專家轉型。

強化新型智庫的雙向驅動意識,形成全程化、立體化的智庫成果服務體系。在融媒體時代,智庫既要靠研究驅動,又要靠運營驅動,既要依靠智庫成果在決策層產生內部影響力驅動,也要依靠智庫成果的社會化傳播產生外部影響力來驅動。智庫影響公共政策,可以體現在制定前的決策咨詢、制定中的方案討論、出台后的政策解讀,包括以第三方身份開展政策效果評估。要同時抓好智庫研究與智庫運營,把智庫的運營鏈向兩端延伸,增強前端吸引力、中端生產力、后端影響力,通過智庫成果的豐富化、智庫運營的專業化,形成復合傳播、多元發展的格局。

特別要重視的是,隨著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推進,決策者正越來越多地通過媒體來了解民意。有些合理化議題,遇到難以進入決策者視野、內部轉化窗口關閉的情況,可通過社會化傳播、社會輿論力量的撬動,引起決策者關注,從而進入政策議程。

強化新型智庫與媒體良性互動意識,開辟便捷式、無縫化的合作共贏通道。智庫可以生產充裕的研究成果,為媒體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媒體可以凝聚大批智庫專家,圍繞一些重大問題展開專題討論並及時轉化成果。發揮媒體與智庫的各自優勢,形成由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自媒體的完整傳播鏈條。

媒體要更多地承擔起傳播智庫成果的職責,建立多形態的專業化智庫成果發布平台。有條件的紙質媒體,應加大對智庫成果的支持力度,開辟智庫成果或決策咨詢專欄,部分期刊可以向智庫轉型,一方面為廣大智庫專家提供成果轉化平台,一方面為決策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加聚焦的智庫成果集中地。

新型智庫發展,需要匯集並凝聚各領域具有家國情懷的專家學者。對於媒體而言,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和傳播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記者要由採寫新聞消息向深度報道轉型,由以敘述事實見長向分析事理見長轉型,為進行智庫研究夯實基礎。

強化智庫研究成果集成的大數據意識,打造兼容傳統與現代傳播方式的評價體系。一是建立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相貫通的集成體系,讓更多優秀成果以更快速度得以傳播。二是打造智庫研究成果數據庫,堅持公益導向,在具有引領性、龍頭性作用的媒體機構牽頭下,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方式合理構建。三是把評價與傳播結合起來,以評價促進傳播,讓智庫的優秀研究成果釋放更多正能量,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智庫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建立過程中,要堅持五個結合:第一,堅持數量與質量相結合,以質量為主的評價體系,引導智庫研發高質量的成果。可運用大數據進行點擊次數評價、閱讀數量評價、閱讀深度評價、閱讀廣度評價等,完善研究成果大眾化傳播的實時監測和質量評價機制。第二,堅持第三方評價、同行評價與用戶、社會評價相結合,以用戶、社會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學術論文的評價以學術影響力作為主要指標,重點看引用量﹔智庫成果的評價主要以政策影響力和思想影響力為指標,重點看對決策者和民眾的影響度。因此,在智庫評價中,同行評價的權重不宜太高,要確立以用戶和讀者為主的評價取向,打造思想理論界的“大眾點評”。第三,堅持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相結合,更加注重長期效果的評價體系。思想理論產品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數據統計和評價的難度相對更大。評價智庫成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少智庫成果的效果顯現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第四,堅持國內影響力評價和國際影響力評價相結合,推動更多高端智庫致力於研究成果的國際傳播,增強中國智慧的境外傳播力與全球影響力。第五,堅持智庫評價、產品評價與區域評價相結合。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各個區域的思想理論素質指數,比如產出數、關注度、影響力、品牌化,繪制思想理論成果產出地圖,進行區域思想理論創新力評價。

 (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江蘇省社科聯研究室主任﹔本文系“2017中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征文二等獎作品)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