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起來要主動解決富起來留下來的舊問題,積極破解強起來的新問題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問題:窮有窮的問題,富有富的問題,強有強的問題。窮則多困,貧困阻礙生活的提高﹔富則易侈易驕,驕奢催生社會不良現象﹔強則多忌,會遭受來自外部對發展各種方式的遏制和阻撓。因此,強國之路不僅要解決富起來留下來的舊問題,還要面對強起來的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們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理論指導我們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把握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這一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並且一再強調中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因為我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富起來仍然是相對的。我們國土面積大,人口多,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用13億人平均,排名在世界上還是相對靠后的。況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單純用GDP衡量,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我們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邁進,大力改善生態環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大力提倡科技創新,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避免受制於人,建設科技大國、文化強國。
按照歷史辯証法,我們不能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視為相互取代的歷史階段,而是后一階段包括前一階段的成果和繼續解決前一階段出現的問題。我們要充分認識中國近百年歷史變革的偉大意義,它的確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從未有過的大變化。但同時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我們的“富”和“強”仍然是相對的。
歷史不能簡單相比,但歷史經驗可以借鑒。尤其是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更具有直接的可借鑒性。蘇聯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克裡姆林宮紅旗落地,時間為74年。俄羅斯在列寧領導下通過十月革命站了起來,英法美等14國軍隊的進攻沒有把它扼殺在搖籃裡。蘇聯在解體之前,當時也可算一個富國,因為它的GDP約是美國的60%,考慮到它的人口,人均比我們現在要富得多。至於說強,蘇聯解體前是個強國,是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相比肩的強國。美蘇是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是兩霸。可誰也沒有料到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在蘇聯遭到失敗。這表明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站得牢、富得久、強得硬,必須堅持共產黨領導,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否則一旦發生顛覆性錯誤,就會半途夭折。
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治方向問題、對中國道路問題、對理想信仰問題非常重視。他一直教導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防止發生顛覆性錯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特別令人振奮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黨的建設,堅持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統一。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毫不手軟地反對貪污腐敗。非常重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讓馬克思主義旗幟在中國天空高高飄揚。在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的繁榮和發展不可分割。克裡姆林宮紅旗落地可以發生在一瞬之間,可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可不是一夜之間,而是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政治和思想的蛻變期。冰凍三尺豈是一日之寒。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豈能不慎!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國最為隆重。在庄嚴的人民大會堂,中央政治局全體常委出席,幾千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參加慶祝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緬懷馬克思偉大人格和歷史功績、重溫馬克思崇高精神的重要講話。如此隆重、如此庄嚴、如此規格,向全世界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不管中國發展到何種程度,中國共產黨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國共產黨會放棄中國道路,接受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結尾以鏗鏘有力之聲傳達的就是這個信息:“前進道路上,我們要繼續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出來!”馬克思主義旗幟應該在中國天空永遠飄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應該一直走下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該永遠堅持。
世界並不平靜,社會主義之路並不平坦,改革也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絕對完善一次到位。解決老問題,防止出現新問題。改革沒有句號,因為問題沒有句號。每次新問題的解決,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到一個更高的階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新境界。這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恩格斯說過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也符合《矛盾論》和《實踐論》闡述的對立統一規律和實踐與認識關系的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推動理論發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都是在解決矛盾中前進的。
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受辯証法規律支配
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不僅是中國歷史的深刻變革,同時也是影響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歷史進程的變革,是中國與世界互動關系性質的變革。
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同樣是受辯証法規律支配的。馬克思1853年發表在《紐約每日論壇報》的評論文章《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曾經用歷史辯証法“兩極相聯”即對立統一觀點考察中國與歐洲的關系。馬克思說:“‘兩極相聯’這個朴素的諺語是一個偉大而不可移易地適用於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是哲學家所離不開的定理,就像天文學家離不開開普勒或牛頓的偉大發現一樣。”並說:“中國革命對文明世界很可能發生的影響卻是這個原則的一個明顯例証。”馬克思的這個判斷在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中得到最明顯的証明。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在以往幾千年歷史中,直到明代前期,中國在世界仍佔有重要地位,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文明,也吸取了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是和平的、互惠的。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產生以后向外侵略和殖民的時代,中國曾經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宰割和侵略,是受害者、被壓迫者。西方列強在中國與世界關系中,處於矛盾的主導方面。從站起來開始,中國逐步從世界的邊緣走向世界的中心,但中國從不追求主導世界。毛澤東說過,中國應該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中國開始強起來后,這個方針沒有變,也永遠不會變。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顯示了作為踏上強國之路發展中的大國,中國雖然已經改變了近代在世界格局中屢遭侵略和挨打的地位,但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而是同各國人民一道,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人類和平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中國堅持對外開放,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發展了中國。中國的開放政策符合歷史潮流,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互利共贏的良性互動的辯証關系。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
(作者:陳先達,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階段性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