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被稱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對這樣一個大事變的解讀,不能簡單化,更不能碎片化。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這段歷史的研究有不少突破。學術界對中共建黨的背景、過程和細節有了更全面、更准確的了解。這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
深化認知三個背景
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傳統敘述中,背景部分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和世紀之交民族危機的出現;二是辛亥革命后興起的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三是俄國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近30多年來的研究把這三個因素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歷史框架之內,開闊和深化了人們對中共建黨背景的認識。
新的研究凸顯階級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清末“新政”未能改變清王朝覆滅的命運,卻開啟了發展民族實業和西式教育的大門。各種工商企業的開辦和商會的成立,增強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也使工人階級隊伍迅速擴大。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新式學堂的興辦,則使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得以形成。與之相呼應,報刊出版業的發展為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提供了有力工具。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的這種變化,促成了中國近代意義上民族主義的萌生,也為即將到來的偉大革命時代准備了物質、人才和思想基礎。
新的研究豐富了對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認識,更全面揭示中共孕育和誕生所需要的一些前提條件。對於辛亥革命,新的研究提供了若干補充,比較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掀起了中國近代政黨政治的第一波浪潮;二是加快了經濟、文化和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准則、價值判斷、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面的轉變。至於新文化運動,早期的基本內容有兩個:一是提倡民主和科學;二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實行文學革命,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傳統敘述以前者為重點,這是有道理的;但新的研究表明,后一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革新文學與革新政治有機聯系起來,就使得新文化運動成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啟蒙運動。
新的研究表明中國先進分子救國救民探索的方向在1920年前后發生轉折。它是國內政局動蕩、第一次世界大戰、新文化運動、俄國革命包括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蘇俄宣布放棄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的一切權益,進一步促使中國思想界迅速轉向社會主義。前者引發“五四”運動,激起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浪潮;后者則博得了中國人對蘇俄的好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