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多維度認識現代產業體系

李曉華2018年06月21日09:11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多維度認識現代產業體系

  【編者的話】 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配套不斷完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已經具備了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條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可以從結構、質量、協同等三個維度來認識現代產業體系,通過優化人才供給、加大研發投入、完善金融制度、激發市場活力等,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扎根我國發展實踐、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重大理論創新。

  現代產業體系既有先進性的一般要求,同時也表現出國家、地區之間的差異以及隨時間動態演進的特征。所謂先進性,是指無論是縱向時間維度的比較還是橫向國別、地區維度的比較,產業體系都應該是高水平的。所謂差異性,是指由於各個國家、地區在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體制、發展路徑、國際環境等方面的差異,現代產業體系沒有統一的評判標准,各個國家的現代產業體系具有自己的特征,后發國家並不必然遵循發達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所謂動態性,是指現代產業體系會隨著經濟發展、技術演進而不斷調整,特別是會隨著技術前沿的推進而不斷邁向更高的水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可以從結構、質量、協同三個維度來認識現代產業體系。

  從結構維度認識現代產業體系

  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對於特定資源稟賦的國家而言,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產業體系具有其內在的合理結構。

  從產業結構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意味著三次產業結構之間、三次產業結構內部、細分產業內部以及同一產業上下游之間在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等方面要存在合理的比例關系。目前我國正處於三次產業結構轉變的階段,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更要認識到,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驅動,讓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不斷匯聚過來,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從組織結構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意味著不同規模、形態、所有制的企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呈現比較合理和良性的狀態。一般來說,大企業在資金、技術、渠道等方面具有優勢,領導產品和服務的架構設計,引導產業發展方向,同時大企業知識的溢出、人員的流動以及創業創新等能夠孵化出大量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和配套服務,靈活性更高、創新更活躍,亦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成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既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還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這也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區域結構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既要求某一產業或產業鏈不同環節根據其資源投入特點進行空間布局,又要求某一區域內的產業符合該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特點﹔既要求區域間按照比較優勢錯位發展,形成良好的產業分工合作格局,又要求縮小城鄉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需要注意的是,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在區域范圍內要推動同類產業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發揮集聚效應﹔在全國范圍內則要培育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協同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