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載與濫造互為因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們為信息時代的極大豐富歡呼雀躍時,“潘多拉魔盒”也隨之被悄然打開。各式各樣的自媒體呼嘯而出,圖像、聲音、文字的海量數據流紛紛涌向“雲端”,人們對信息的追求永無止境:信息增長越快,欲望越是強烈。與此同時,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與管理水准,卻常常滿足不了信息急劇增長的需求。於是,“秩序混亂”“交通阻塞”難以避免。在物質層面上,信息過載帶來的是設備內存溢出或頻繁死機﹔而在接受心理層面,信息過載使得信息接受者焦慮不安,無法冷靜地搜索和取用對自身有用的信息,嚴重者甚至放棄自我判斷,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裡。如此一來,信息過載成為人們獲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障礙,也給文藝生產傳播埋下隱患。
康德說過,“大海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除了美麗、壯闊、坦蕩外,還有一種自我淨化功能。”但這種功能終歸有限,一旦污染超過極限,后果不堪設想。信息空間同樣存在這樣的“限度”問題,文藝領域也不例外。20世紀初,有詩人曾歌頌煙囪冒出的滾滾濃煙,將其譽為“盛開的黑牡丹”,贏得當時讀者的喝彩,因為那時提倡發展工業,“碳排放”尚未對大氣自淨功能構成致命威脅。但這一熱情比喻在今天隻能招致反對,因為“盛開的黑牡丹”正帶來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猶如突破空氣自淨功能底線的“黑牡丹”一樣,信息過載也是一種生態失衡,是信息“自組織系統”失控和無目的惡性膨脹的結果。
如前所述,網絡文藝創作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藝術生產模式,改寫了創作理念與慣例。與傳統文藝創作“兩句三年得”的精益求精精神相比,“快些,再快些”成為網絡創作與傳播成功的要訣。不少網絡作家,日出萬言,常年不輟,商品意識遮蔽了精品意識。至於網上網下形形色色的改編改寫,其速成與高產更是令人咋舌。早在網絡興起之前,就有人驚呼人類步入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盡管人們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備,但網絡造成如此猛烈的信息狂飆還是讓人始料未及,震撼不已。
對於包括文藝創作在內的精神產品生產而言,信息過載有時甚至比信息缺失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海量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新作品新產品輪番轟炸,有意無意地模糊了判斷標准,甚至導致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的現象,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的假冒偽劣之作趁機大行其道,某些調侃崇高、消費歷史、戲說經典的所謂“創作”也渾水摸魚。讀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通讀作品,哪怕面對的是一篇散文、一首短詩,不少人也只是瀏覽一下標題而已。面對這種情形,一些作家、藝術家、商家為博“眼球”,加大推銷力度,甚至空有噱頭,棄文藝產品的實質內容於不顧。如此一來,信息過載與作品粗制濫造互為因果,長久下去必將破壞文藝生態,給受眾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小覷。如何改變信息過載與粗制濫造之間的惡性循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