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國情實現技術突破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實現多點突破、群體躍升,在眾多領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成果,科技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同時也應看到,我們在信息領域還有一些核心技術尚未掌握。在遵循技術創新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要立足我國國情,下大力氣突破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建設數字中國,讓信息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以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為引領。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科學成果,科學回答了事關網信事業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把握信息革命歷史機遇、加強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快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明確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核心技術上要取得更大進步,實踐中就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搶抓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正確處理開放與自主、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堅定不移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網絡發展之道。
加大基礎科學研究投入。信息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最初源於強大的市場驅動力。因此,基礎性、關鍵性信息技術研發不夠充分。隨著網絡應用普及和影響力提升,信息技術領域基礎科學研究薄弱會對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產生制約。今后,要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強化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撐作用,打通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銜接的綠色通道,力爭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群體突破。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如今,一大批頗具競爭力的中國網信企業異軍突起,取得了驕人成績。中國龐大的網民基數所產生的技術人口紅利以及比較優越的政策環境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應當看到,我國網信企業的原始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缺乏技術創新規劃。一些網信企業過分關注市場布局,而不是核心技術積累。如果僅僅依靠龐大市場而不是靠掌握核心技術來賺錢,形成這種發展慣性就可能導致技術創新動力不足,不利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因此,要繼續完善金融、財稅、國際貿易、人才、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優化市場環境,更好釋放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營造激發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政府可以發揮更為積極的政策引導作用,實現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節約型轉變。推動建立和完善適應企業技術創新和協同發展的治理方式,形成有利於技術交流和深化研發的產業平台與市場機制,引導企業通過資本、人才、項目合作的方式加入全球創新體系。同時,繼續改革高校及科研單位技術創新管理方式,激活技術思維,營造創新文化,對基礎性、顛覆性技術突破給予更多寬容和支持,讓不同創新主體的能量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立足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謀劃核心技術的突破口與著力點。信息技術產業內部是一套完整的、緊密關聯的生態系統。例如,集成電路產業鏈包括原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和封測等許多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諸多細分領域。通過加強對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分析,尋找其中的關鍵環節,重點研究未來技術和未來產業,匯聚戰略資源集中攻關,我們就有可能實現后來居上,以基礎技術突破佔領下一代技術生態系統的起點和基線,從根本上提升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和對價值鏈的作用力,推進技術系統生態的更新迭代,完成核心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實現核心技術突破不會在歷史等待中自動完成,不會在市場交易中自發實現,需要我們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馬不停蹄繼續追趕下去。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為指導,奮力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我們就一定能夠把握信息時代主動權,贏得中華民族的光輝未來。
(作者為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