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發現大量石質類文物及船板,確認金銀島一號為沉船遺址

2018年05月29日08:24來源:文物局

原標題:西沙群島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海底環境及遺物分布情況

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復查——水下測繪

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出水青花瓷碗

西沙群島是南海四大群島之一,位於南海中西部、海南本島的東南方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海廣袤海域中的重要節點。西沙群島為離岸遠洋航行的船舶在南海漫漫航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參照,也是遠洋航行船舶避風、休整的臨時棲息之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與南洋群島、中南半島以及印度洋沿岸開展經濟、貿易活動與文化交流的航道要沖和重要橋梁。

中國先民發現、經營並利用西沙群島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諸多歷史文獻及輿圖中皆有關於西沙群島的記載和描述。經過長期生產、生活以及海洋貿易活動,西沙群島海域遺留下了大量水下文化遺存,主要集中於晚唐五代、宋元、明清和近現代,與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繁榮和興盛的時間基本吻合,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的興盛景象。

為了逐步探明南海尤其是西沙群島海域水下文化遺存的保存現狀和分布情況,有效保護西沙群島海域珍貴的水下文物資源,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海南省博物館於2018年3月至4月聯合開展並實施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主要包括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重點調查、華光礁潟湖內水下考古探測和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復查等工作內容。

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位於西沙群島永樂環礁金銀島西南面礁盤所在海域,東北距金銀島約960米,南距礁盤邊緣約190米,靠近礁盤浪花線且水深淺,受水面風浪影響大,水中涌浪較急,水下工作時人員易受涌浪影響而來回漂動,難以固定、有效停留在遺址內的工作區域。南風天氣時由於遺址南部直接面向外海,沒有島礁的遮擋,受風浪影響更甚。北風天氣時遺址東北部的金銀島可以一定程度遮擋風力的影響,工作條件相對較好。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所在海域海底大部分區域為殼狀的珊瑚板岩,部分區域的珊瑚板岩上還覆蓋有一層較薄的死鹿角珊瑚殘段堆積。地形有一定起伏,北部較淺,南部略深,高平潮時北部水深1.5米,南部水深2.2米。遺址南部有東北-西南向的四道沖溝,沖溝內堆積有大量鬆散的死鹿角珊瑚殘段和珊瑚沙,高平潮時溝底最大水深約6米,沖溝內散落有少量石質文物。

2018年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重點調查僅發現一塊船板,位於遺址西北部,埋藏於海床表面以下約0.3米處,船板以上覆蓋有較多鬆散的鹿角珊瑚殘段和小塊珊瑚石。船板殘長1.6、殘寬0.1、厚0.06米,外表呈黑色,質地鬆軟,多枚鐵釘鑲嵌其中,表面可見大量海洋生物蛀蝕的孔洞。船板以上及周圍散落有大量陶瓷器碎片,船板所在區域海床表面還發現有一定數量的石質類文物。

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以石質類文物為主要堆積,石質類文物之間還發現有少量陶瓷器碎片。遺址整體分布略呈南北向,分布范圍南北長124米、東西寬72米。

遺址核心堆積區以北還發現一處陶瓷器碎片散落區,該區域陶瓷器碎片多發現於海床表面,以裝飾連續成組變體壽字紋的青花瓷碗、盤居多,與核心堆積區石質類文物之間和船板上發現的青花瓷器碎片在釉色、器形及紋飾等方面基本一致,陶瓷器碎片散落區周圍未見石質類文物,應是受到海浪沖刷從而遠離遺址核心堆積區后形成的堆積,分布范圍南北長65米、東西寬81米。

經過調查,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共計發現石質類文物665件,皆散落分布於海床表面,大多數石質類文物表面附著有珊瑚和海洋生物。根據功用可以將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發現的石質類文物分為建筑構件、生活用器和船構件三類,其中以建筑構件為大宗,發現647件,有石板、石條、石柱、基座、須彌座、屋面蓋板、地袱石、華拱、屋檐構件、石斗等,部分石質類文物浮雕有精美的花紋,花紋紋樣有一瓶青蓮紋、纏枝花卉紋、綬帶紋等,生活用器共發現15件,器類較少,主要有石磨盤、石硯、石擂缽、石杵等,船構件僅發現碇石3件。

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殘存的陶瓷器多為碎片,主要發現於石質類文物之間和船板附近,2018年水下調查共計提取瓷器標本47件,以青花為主,釉色較暗,略發黑,器類有碗、盤、盞、匙等,裝飾紋樣比較單一,多見成組連續的變體壽字紋,部分碗底可見“雙泉”、“全興”等押款,另有少量的五彩、青白釉和白釉瓷器殘片。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