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質量強國:五大政策著力點

閆坤2018年05月22日09: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質量強國:五大政策著力點

  質量強國戰略作為國家級戰略,其根本目的在於在微觀上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在宏觀上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這兩點也是強國的標志之一。質量強國戰略包含四方面內容,其中質量基礎機制是基礎,質量保障機制是有力支撐,質量提升機制是持續動力,質量監管是推進質量強國戰略的必要手段。在推進質量強國戰略中,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為質量強國戰略提供長效動力,同時也為質量提升活動提供良好外部環境。

  產品質量是質量強國戰略的基礎

  質量包括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和工程質量。其中,產品質量是勞動力、資本和管理等要素投入的最終體現,也是質量管理環境、人文歷史傳統、法律法規環境等的綜合反映。產品質量是質量強國戰略的支點和基礎。產品質量是質量發展物質基礎,提升產品質量可以更好滿足質量需求和質量效能提高,更好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市場秩序,促進經濟轉型,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都將產品質量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我國消費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轉變,民眾不再滿足低端產品,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雖然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但當前消費增長面臨高品質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食品安全事故、產品假冒偽劣等產品質量問題十分突出,三聚氰胺、蘇丹紅、地溝油、毒膠囊、皮革奶等現象此起彼伏。產品質量難以滿足當前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導致低端產品過剩和中高端產品不足並存。我國歷來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工作,《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以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均指出,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供給質量明顯改善……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可見,產品質量是衡量經濟社會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標尺,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革的基礎。

  提升產品質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推進企業內部管理,又需要為產品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誠信體系、制度和文化環境。因而,要建立產品質量長效發展機制,必須基於頂層設計,採取有針對性、系統性的一攬子政策框架,推進產品質量可持續發展。

  工程質量是質量強國戰略重要支點

  工程在本質上也是一種產品,工程質量也就是一個產品的質量,工程產品滿足人們某種需要所具備的屬性和特征稱為質量特性。廣義工程質量,不僅指滿足設計需要而達到的標准質量,如安全性能、可靠程度、環境性等,而且包括參與工程建設的工作人員。國家在《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中將工程單獨提出,體現出國家對工程質量的關注。可見,工程質量已經成為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重要支點。

  工程質量與國家和公民利益密切相關,事關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工程建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甚至是政治效益發揮作用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筑、水利等工程領域不斷擴大,國內工程質量水平也在逐漸提高,但是全國范圍內仍然存在一些工程質量問題,工程質量事故,惡性事件頻發,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因此,在推進質量強國戰略過程中,要重視提升工程質量。一方面,要完善市場機制,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相對完善的質量監管體系,逐步完善責任追溯機制和標准化崗位責任制度﹔另一方面,工程質量有賴於加強政府監管,創新監管方式,政府要逐步健全行業法律法規,完善誠信機制,構建統一的工程質量信息網絡平台,形成多層次互動的監管體系。政府在推進工程質量管理時,要注重運用互聯網等高科技技術,不斷創新監管方式。

  服務質量是推進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對服務質量提出了明確目標,其具體目標包括生產性服務業質量全面提升和生活性服務業質量顯著改善。可見,在推進質量強國戰略過程中,要將服務業發展,提升服務質量放在突出位置。伴隨著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服務業越來越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2015年,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50%,因而,服務業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優化經濟結構、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推進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雖然服務業發展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但我國服務業還存在不少問題,生產性服務業總體水平還相對較低,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部分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服務需求﹔服務業整體競爭力仍相對不足,水平有待提高,服務業人才不足等等。要推進質量強國戰略,必須改善服務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夯實服務業發展基礎條件,包括社會信用體系、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推進服務業標准化工作、完善市場機制、發展特色職業教育、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等。政府要全面深化服務業體制改革,放寬市場准入,引入競爭機制,推動服務業與城鎮化、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融合發展,釋放服務業生產力。運用市場機制作用、政府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職能,通過服務業發展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並帶動和支持制造業等行業的質量發展。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