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質量強國:五大政策著力點【2】

閆坤2018年05月22日09: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質量強國:五大政策著力點

  標准制定是保障產品質量的依據

  標准在質量強國戰略中發揮著支撐性、戰略性和基礎性作用。標准是保障產品質量的依據,是調整產業結構的杠杆,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手段。一個國家是否是質量強國,不僅反映在質量競爭力方面,也反映在是否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引領國際標准制定以及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技術標准。實施標准化戰略,推進中國標准化工作,能夠為質量強國提供技術支撐和基礎保障,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對對外貿易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我國技術標准體系已經初步建成,但標准供給短缺,與我國貿易大國地位不符,標准質量不高,在技術前沿領域標准供給不足,標准配套和更新速度較低。政府制定的標准存在交叉、重復甚至矛盾,企業不願執行或者難以實施。在經濟轉軌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標准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政府標准為基礎、團體標准為主體、各類標准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准體系。其中,政府強制性標准具有公共產品屬性,需要對各部分標准進行精簡,由國務院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制定和發布,實現標准在全國范圍內的協調一致,並通過法律法規形式予以確認。要結合社會組織體系改革,加快團體標准建設。國家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導和發展團體標准。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給予企業充分自主權,推動放活企業標准化工作,建立企業標准信息公開制度。

  質量管理是提升質量的必然條件

  質量管理是質量工作的核心內容。質量管理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一致的活動。這些活動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証和質量改進。”質量管理直接影響企業效益,是保障和提升質量的必然條件。要推進質量強國戰略,必須推進質量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質量管理不斷發展,但同時我國質量管理也存在一些問題,質量管理成熟度不高,質量責任仍未完全落實,技術創新作用並未充分發揮,質量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執法力度有待強化。未來要通過質量管理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必須要加強質量法制建設,優化質量提升環境,建立質量宏觀監測和發布制度﹔加大質量教育投入,多渠道宣傳,提高員工專業技能和質量意識﹔深入推廣質量方法,促進實施質量經營﹔引導企業加強研發質量和研發知識管理體系,以標准化為基礎,逐步提升企業質量保証能力,加強信息化和技術指標數據庫建設。

    (作者:閆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