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開啟海洋強國建設新征程

張清俐2018年05月16日08:3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開啟海洋強國建設新征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穩步推進海洋強國建設事業,在海洋經濟、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科技、海洋權益等多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成效。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的歷史跨越是回應時代的呼喚,經略好深藍國土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趕上時代發展潮流

  中國是海洋大國,隨著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海洋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向海圖強的中華民族正在成為海洋世紀的“弄潮兒”。“中國是陸海兼備型國家,海洋與陸地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在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林建華看來,正是基於這樣的科學認識,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目標,旨在將海洋和陸地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陸海發展並舉、陸海安全並重,實現陸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海閱兵后肯定人民海軍“勇闖遠海大洋,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三次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浪潮方興未艾,既對中國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又是中國的極大機遇。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海洋經濟、海洋管理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賴於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加拿大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姚朋認為,正是基於歷史底蘊和當代實踐,黨中央適時作出“海洋強國”重大部署,並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

  新時代賦予海洋強國建設新的機遇。山東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孫吉亭告訴記者,從外部環境來看,太平洋地區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的重要舞台和技術中心。我國既面向太平洋,又處在東北亞經濟圈及太平洋經濟圈的重要位置上,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相關國家在海洋領域的合作成果豐碩,相關國家與我國加強海洋合作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從國內發展來看,當前我國海洋事業已進入發展加速期,海洋經濟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海洋強國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態勢經略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全方位投入海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打破世界紀錄、海洋潮流能發電技術獲得重大突破、首次成功試採海底可燃冰、深遠海智能化漁業養殖平台裝置研制成功、對南極板塊和馬裡亞納海溝等地的海洋科考獲得突破性成果、自主設計制造的海洋重型絞吸船下水、深海油氣平台建設獲得歷史性突破。除此之外,姚朋還非常關注以下海洋建設成就:“遼寧號”航空母艦下海、南海島礁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果、與東盟國家達成“南海行為准則”框架、海南新時代新的戰略規劃初步完成。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海洋強國建設既注重發展海洋經濟,也著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孫吉亭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7.5%,其中一大亮點是海洋新興產業成為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同時,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深入實施生態管海、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體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這些成就離不開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為進一步推動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海洋環境生態融入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海洋局先后批准24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實現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大幅提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發展海洋先進適用技術,構建立體同步的海洋觀測體系,推進我國海洋戰略實施和藍色經濟發展;《‘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我國將加強海洋、極地空間拓展等關鍵技術突破。”孫吉亭介紹說。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