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
受訪學者表示,既要看到近年來我國海洋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深刻認識到目前發展的不足。“我國在海洋管理、海洋經濟規模、海洋經濟門類等方面已經嶄露頭角,個別沿海省份的海洋經濟比重已經接近西方發達海洋強國。但是,在海洋現代化管理、海權維護和海洋經濟發展方面差距仍然明顯。比如大量海洋資源被閑置,海洋環境污染仍然存在,新興海洋經濟產業、海洋現代服務業的培育步伐較慢,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夠,海洋戰略新興產業化速度緩慢、規模不大。”姚朋提出,中國的海權維護和海洋經濟下一階段的發展,應該圍繞這些薄弱環節發力。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可以為未來加強海洋強國建設筑牢戰略基石。林建華認為,中國要實現陸海統籌、以陸向海的發展戰略,必須發揮陸海兩方面的優勢,把握陸海統籌發展規律;在海洋強國戰略實施進程中,加強普及海洋教育,為建設海洋強國奠定思想之基。
孫吉亭表示,未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從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思考、設計、實施海洋權益維護工作,著力提升維護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的綜合能力,確保中國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不受侵犯;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與其他國家共同構建共享海洋、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海洋資源如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油氣、海洋新能源、海洋空間資源等的開發能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積極培育綠色、循環、低碳的海洋新興產業;加強海洋基礎科學研究;針對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進行聯合集中攻關研發,加強成果轉化與推廣力度;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集約節約用海,建立健全海洋生態紅線等制度規范,大力發展海洋環保新技術;加強海洋人才梯隊建設,做好海洋人才儲備工作,建設完整人才隊伍。
為社科工作者提出時代命題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向人文社科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時代課題。孫吉亭表示,學界應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建設路徑,不斷促進海洋強國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深化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利用海洋、維護海洋權益所涉及的政策和法律問題研究,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把握世界海洋發展規律,跟蹤國際海洋熱點問題,深入開展全球海洋治理問題研究。
姚朋建議,圍繞關涉海洋強國建設的“一帶一路”研究、經濟全球化研究、全球史研究、海權和海上安全研究,人文社科工作者應運用多學科、跨學科研究方法,研究海洋、海洋經濟、海權、制海權在其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圍繞重大海洋課題,人文社科工作者還應該在涉海課程和學科,如海洋法、海洋經濟學、海洋管理學及海洋文化和社會學等方面,集中攻關,提供優秀科研成果,培養大量優秀涉海人才,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智力支持。與此同時,在相關科研中,應體現陸海統籌和海洋問題意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