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內外有些人對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產生了誤判,認為我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了。國際上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繼前些年鼓吹“棒殺論”“崩潰論”無果后,近年來又宣揚“捧殺論”“責任論”,把中國與一些發達大國相提並論。對此,我們務必要有清醒客觀的認識。從人均水平、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創新能力、發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等方面考察,我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一、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但人均水平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更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
衡量一個國家的真實發展水平,既要看其經濟總量的大小,更要看其人均水平的高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年均增長約9.5%的舉世矚目成就,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在總量上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連續多年超過30%。但從人均水平考察,我國發展中國家特征沒有根本改變。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6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僅為美國的1/7,居世界第68位。從投資水平看,目前我國基礎設施人均資本存量隻有發達國家的20%至30%。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仍很薄弱。從消費水平來看,2016年我國人均居民消費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僅為美國的7%。我國人均耐用消費品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2017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9.7輛,而美國每百戶擁有汽車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50輛。從消費率看,中國居民的消費率也遠低於發達國家。從消費結構看,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29.3%,仍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我國百姓還需要用較大比重的支出來滿足吃飯穿衣等基本需要,而用於文化消費、衛生保健消費和休閑旅游消費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比發達國家低得多。
二、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但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仍需優化升級
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一般在2%左右,第二產業一般在23%左右,且以高端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在75%左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總體上呈現一二產佔比下降、三產佔比上升的格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一產業佔比仍較高,制造業大而不強,整體上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服務業佔比偏低,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佔比更低。這樣的產業結構反映了我國產業競爭力仍不強,技術含量仍較低,創新能力仍不足,也反映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還處於相對不利地位。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在創新、設計和品牌上佔優勢的格局尚未改變。與此相應,盡管我國的就業結構不斷優化,一產就業比重明顯下降,三產就業比重明顯上升,但從我國一二三產就業人口佔比來看,就業結構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差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