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人忽略或排斥是一種存在於多種社會情境中的常見體驗,在職場中也比較常見。研究表明,排斥是一種非常痛苦的體驗,排斥所帶來的社會心理性痛苦,與身體遭受的物理性痛苦,會激活同樣的人類大腦痛覺皮層,這意味著,遭遇排斥可能給人以一種真正的“切膚之痛”。不同於其他負面職場行為(如職場欺負、挑舋、騷擾、無禮行為等),職場排斥是在減少而非增加人與人彼此間的互動,即排斥本質是一種“省略”行為。排斥並不一定需要動機,盡管“受害者”體驗到被排斥的滋味,但有時對方本無意施加排斥。研究者們推測,排斥所具有的“模糊性”特征對歸屬感(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構成了更大威脅,形成了職場排斥獨特而又強大的破壞力。無論有意或無意,任何形式的職場排斥都會給被排斥者帶來心理痛苦,加上排斥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對於個人而言,如何解讀職場排斥並作出何種反應尤為重要。
“社交能力”與職場排斥發生的可能
“社交能力”是一種准確理解他人、對他人產生影響並成功推動個人和集體目標實現的能力。研究發現,大多數工作者面臨職場排斥困境是由於缺乏社交能力。對於已陷入職場排斥問題的個體,如果能及時培養並發揮出適當的社交能力,那麼職場排斥引發的諸多負面結果可能將大為減少。職場中的“社交能力”可以幫助個體更加自信、有效地處理人際矛盾,甚至在提高了社交能力后,再次面對職場排斥時的想法也會發生變化。具有較強“社交能力”的人往往具有四個特點:社會靈敏度、人際影響力、互動能力和真誠正直。
有研究者探究了職場排斥與員工心理痛苦關系中“社交能力”與“逢迎”的共同作用。這裡首先對“社交能力”與“逢迎”進行區分:“社交能力”是一個人在職場社交方面的能力,表現為善於捕捉社交線索、理解他人動機、懂得如何發展和運用自己的社會網絡等﹔而“逢迎”則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或策略,表現為迎合他人觀點、討好、奉承等,在人際互動的多種情境中被使用。兩者本質不同,但可以相互交織甚至同時存在。那麼它們協同作用的結果將會如何影響職場排斥所帶來的痛苦?研究發現,員工遭遇職場排斥后伴隨一定的心理痛苦,包括工作緊張、情緒衰竭、心情抑郁三方面。當員工的“社交能力”水平較高時,“逢迎”能夠降低排斥對心理痛苦的負面影響,相反,當員工的“社交能力”水平較低時,“逢迎”這一策略則會加劇排斥相聯系的心理痛苦。即對於社交能力低者,“逢迎”策略可能會使得職場排斥的痛苦雪上加霜。結果說明,在降低職場排斥的負面作用方面,社交能力比逢迎策略更具有決定性作用,能力決定具體策略的實施效果。
由此可見,提高職場社交能力更為治本。這一研究的重要應用價值在於,提示組織管理者與員工個體將提高社交能力作為應對人際問題的核心解決方法,比如通過員工培訓、咨詢建議或個人輔導等途徑進行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