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職場排斥的相關因素及對策【3】

趙軼然 陳晨2018年05月07日08:5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職場排斥的相關因素及對策

  “時間取向”與職場排斥的不同影響

  遭遇職場排斥時,個體如果選擇意氣用事,則會本能地停止親社會行為(一種有利於社會但對本人無明顯好處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個體抵擋不住即時沖動而做出的一種非理性行為。個體放棄了控制當下情緒的努力,但同時也放棄了長遠利益。

  研究者們認為,經歷排斥后如何反應受個體“心理時間”水平的影響。心理學家霍爾曼(E. A. Holman)和希爾弗(R. C. Silver)提出,時間取向代表一個人的決策偏好,主要受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類型的影響。

  受過去取向影響的人通常依據相同情境中消極或積極記憶做出相應決策,他們通常認為舊的事物優於新的事物、熟悉的事物優於新奇的事物,處事傾向於謹慎保守,對果敢、自由或冒險的方法接受度較低。

  受現在取向影響的人則活在當下,較少受過去經歷和未來考慮的影響。他們依據當前情境中的內部驅力(如荷爾蒙、情緒)或外部壓力(如他人期待、工作任務)採取對應策略。現在取向者通常反應迅速、及時行樂和不計后果,對他們而言往往是“過去不重要,未來無所謂”。

  受未來取向影響的人往往能夠進行整體式和未來式的思考,在頭腦中計算當下的行動可能產生的后果,按照“成本—收益”原則進行決策。未來取向者更加關心的是“目標能否實現”。他們通常是行事善始善終、自制力較強且自尊心強的一類人。

  心理學家巴利埃特(Daniel Balliet)和費裡斯通過三個實驗証實了職場排斥的負面作用,他們還發現個人的時間態度會影響自身行為——未來取向(無論是特質性的還是狀態性的未來取向)可以顯著緩解排斥帶來的負面作用。在第一個實驗中,參與者完成了一系列包括時間取向特質、親社會行為等調查報告。實驗結果表明,未來取向特質高分者與低分者相比,職場排斥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更低的負相關,即未來取向的人格特質可以減輕職場排斥的負面作用。第二個實驗則設計了兩種情境,試圖通過更直接的實驗操作來確定因果關系。實驗結果表明,經過未來取向啟動的成人相較未經未來取向啟動的成人,在面臨排斥后能夠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在最后一個實驗中,採用他人(同事)評價的方式來更加客觀地呈現被測試者的助人行為。實驗結果表明,對於未來取向高分者,同事評價他們的助人行為並不會隨著職場排斥的發生而大幅減少。

  綜上所述,穩定的未來取向特質,或者啟動一個人對於時間的意識,都有助於個體完成從“被動受即時沖動支配”到“主動以目標為導向”的轉變,最終能夠有效緩解職場排斥帶來的負面影響。

  時間是人類賦予的概念,個人對時間的態度在后天生活中形成。個人時間取向並非一成不變,生活中很多人慣性地按照既成的時間取向進行思考、決策並依此行動。其實,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多進行“未來取向”式思考,或許能夠更有益於自身的發展。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