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歷史風雲激蕩 思想魅力永恆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何懷遠2018年05月03日08:2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歷史風雲激蕩 思想魅力永恆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德國最古老的城市——特利爾城。隨后的200年歷史確証了一個“幽靈”的神話: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並日益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穿越歷史才能把未來看得更清楚。在激蕩的歷史風雲變幻中,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重溫、汲取和弘揚馬克思不朽的思想魅力。

深刻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缺陷

當資本主義正值繁榮時期,馬克思就發現: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比以往所有時代的總和還要多,但卻日益制造著社會的物化、冷漠和社會對立:資本主義把市場的等價交換原則普遍化,“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資本主義創造了堆積如山的物質財富,卻同時制造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形成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的社會鴻溝和利益對立﹔資本主義從封建社會那裡爭得了平等,資產階級卻在“市場平等”掩蓋下榨取雇佣勞動的剩余價值,在“政治自由”掩蓋下行使“有組織的暴力”,使國家淪為“資本奴役勞動的工具”﹔資本家為了推銷商品奔走於世界各地,開辟了世界市場,使人類社會的“地域性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資產階級卻要“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到資本主義文明之中。當資本主義擴張步伐受到其他民族的阻礙時,它們就毫不猶豫地訴諸戰爭。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資本主義成功地用人性本私、交換平等、市場自由、政治民主、競爭至上的觀念與私有制的社會建制結合起來,獲得了意識形態的強力支撐,加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科技革命的出現,推動著資本主義在經濟、軍事上的快速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幾乎一路高歌、狂飆突進。但歷史終究是公正的,隨著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美好許諾一一落空,反而形成了一幅諷刺漫畫: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是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世界南北發展落差加劇,東西對立舊恨新愁疊加,人與自然關系極度緊張,由此導致了經濟危機、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戰爭不斷、恐怖肆虐等一系列問題。所有這一切,都無疑証明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仍然是我們今天認識現代資本主義本質的銳利思想武器。

科學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

科學社會主義從馬克思的書房走向社會、從德國走向世界、從理論走向現實、從一國發展到多國,曾經有過與資本主義世界平分秋色的輝煌,也經歷過暫時跌入歷史谷底的低潮。20世紀末,有所謂西方學者預言:中國是這個星球上“最后一粒共產主義火星”,不久也會“自行熄滅”,甚至還有人不止一次預言“中國崩潰”的具體時間,斷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並存的歷史走向終結。然而,正像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弊端催生了社會主義思潮一樣,現代資本主義的頑症新疾呼喚著科學社會主義破解難題的吸引力和面向未來的想象力,社會主義也在曾經的曲折和磨難中鍛造出一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強師勁旅——中國共產黨及其所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讓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