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歷史風雲激蕩 思想魅力永恆【2】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何懷遠2018年05月03日08:2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標題:歷史風雲激蕩 思想魅力永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奧秘在於: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辯証統一起來,實現了理論應然性與條件可能性具體的歷史性統一,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現實性、實踐性提升到了新高度﹔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向在這一基礎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成功探索出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可靠路徑,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東方社會革命理論拓展到東方社會建設理論﹔把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統一了起來,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關於大力發展生產力與堅持社會主義生產根本目的相統一的思想﹔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與全面從嚴治黨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理論﹔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推動建設新型大國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統一了起來,把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統一的理念、價值和行動提高到了新水平。所有這一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取得的,預示著世界社會主義命運的大轉折、世界文化生態的大轉型、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大發展。

改造當代世界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不朽魅力和生機活力還在於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唯物史觀來看,馬克思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至今仍是最科學的認識論。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首先要活著,然后才能從事政治、文化、社會活動,“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生產力仍然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經濟上的強大,其他的一切都缺乏底氣。由於人們對物質生產資料的佔有不同,決定了人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區分為不同階級和階層﹔階級分化及其階級斗爭是從根本上解決階級矛盾,推動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變革的重要力量。在階級社會裡,國家政權貌似凌駕於全社會之上,其實卻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暴力工具,“是統治階級的各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階級統治、階級利益需要得到意識形態的論証才能合理化、合法化,但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一定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佔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以此觀察當今世界,都沒有溢出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思想框架。

馬克思創立的社會形態學說至今仍是指導我們改造社會的正確理論。馬克思認為,人的行為是在觀念支配下進行的,但人們的觀念根源於人們的社會存在,隻有改變人的社會存在,才能最終改變人們的觀念﹔理想的社會需要理想的人,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改變人必須改變人們的社會關系,而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是人們交往的產物,人們的經濟關系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改變社會經濟關系,建設理想社會必須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結構﹔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服務,要改變不合理的經濟基礎,必須改變它的政治上層建筑——國家政權,通過掌握國家權力實行對經濟基礎的全面改造,才能最終建立起新的社會形態﹔無論是社會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還是社會關系的徹底改造,廣大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都是主力軍,“被歷史承認的公正”應當是共建共享,從而使高尚的價值觀與科學的歷史觀實現統一,徹底擺脫價值偏好說。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科學理論,指導無產階級政黨取得了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的成功。直到今天,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我們認識和改造當代世界的科學理論。

任憑歷史風雲激蕩變幻,馬克思的思想魅力是不朽的——這是我們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得出的重要結論,也是我們在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支撐。

 (作者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少將)

(責編: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