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也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進行了深刻闡述,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一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格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是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
1.新時代社會治理新格局的豐富內涵
共建共治共享,是理解新時代社會治理新格局的三個關鍵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並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這樣的部署既鮮明體現了社會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又體現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互為前提又互相依存的辯証關系。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既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目標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制度的根本特征。
共建共治共享,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共建”,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全體人民共建發展成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願,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巨大智慧和決定力量。“共治”,就是要堅持依靠人民群眾治理國家和社會,優化社會治理多元主體格局,支持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保証人民當家作主落到實處。“共享”,就是要堅持讓全體人民共同享受發展和治理成果,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朝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可以說,共建共治共享的提出,凝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全國人民社會治理探索的集體智慧,既是對過去5年我國社會治理實踐探索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社會治理創新發展提出的新任務、新目標。
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間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建要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共治要以體制創新為關鍵,共享則要以公平正義為保障。隻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才能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因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既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也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美好願景的實現。
2.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實踐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突出標志是:黨的建設在社會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特別是在基層普遍增強,確保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正確政治方向。社會治理基礎性制度在多個領域獲得新突破,包括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特別是養老金並軌改革、群團組織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更加重視人民主體地位,各地方積極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組織群眾的新途徑新辦法,開創了群防群治新局面﹔深入推進基層自治,新型社區治理體系不斷健全,並創新協商民主機制﹔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強信用管理等制度建設,促進社會治理制度化、規范化。
通過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深入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社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著力解決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發展難題和短板問題,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5年內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近6000萬低保人員和特困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會治安形勢實現較大好轉,社會大局持續穩定,近幾年群體性事件、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等明顯下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強。
同時也應清醒看到,我國社會治理領域仍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和風險。國外一些不願看到中國由大變強的勢力滲透加劇,給我國社會治理增加新壓力﹔國內經濟風險隱患容易向社會、政治領域傳導,給社會治理增加新難度﹔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給社會治理提出新課題﹔以信息化為代表的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給社會治理增添新變量﹔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給社會治理提出新要求。這些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著力打造健全高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