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王一鳴2018年04月02日09:18來源:《求是》

原標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核心要點:

  ■ 與高速增長階段更多表現為“數量追趕”“規模擴張”和“要素驅動”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質量追趕”,主要途徑是“結構優化”,主要動力是“創新驅動”。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成功駕馭經濟發展大局的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轉向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把新發展理念融入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發展思路,優化政策取向,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一、高質量發展開啟了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歷史進程

  經濟發展質量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在宏觀層面上,高質量發展主要著眼國民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率,意指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發展。新時代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的基礎上,大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在工業化、城鎮化取得歷史性進展的情況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顯然,與高速增長階段更多表現為“數量追趕”“規模擴張”和“要素驅動”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質量追趕”,主要途徑是“結構優化”,主要動力是“創新驅動”。

  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也是在這一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此后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220多種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躍居世界第一,“有沒有”的矛盾逐步緩解。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向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化方向升級,“數量追趕”時期迅猛擴張形成的生產能力沒有跟上市場需求結構升級,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好不好”的矛盾日趨凸顯。如果說,在高速增長階段,填補產品產量、資本存量等“數量缺口”是發展的動力源泉,主要任務是實現“數量追趕”,那麼,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填補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等“質量缺口”就是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主要任務則是實現“質量追趕”,以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的質量優勢為主攻方向。

  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在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生產能力的規模擴張。但隨著鋼鐵、煤炭、石化等產能陸續達到歷史需求峰值,傳統產業大規模擴張的階段基本結束,再像過去那樣搞大規模產能擴張的路子越來越走不下去,必須從“鋪攤子”為主轉向“上台階”為主的發展模式,著力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從“鋪攤子”轉向“上台階”,不僅要從生產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轉向生產高技術產品和先進智能產品,以滿足市場對產品質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生產要素從過剩領域轉移到有市場需求領域,從低效領域轉移到高效領域,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隨著近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土地、資源供需形勢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強化,“數量紅利”正在消失,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由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轉向科技創新、人力資本提升帶來的“乘數效應”。與高速增長階段“電力瓶頸”“交通瓶頸”等制約發展的瓶頸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瓶頸主要是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不足,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投資,不斷增強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