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轉向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成功駕馭經濟發展大局的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轉向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為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13—2017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6.2%,高於資本形成12.4個百分點﹔2017年最終消費的貢獻率為58.8%,比資本形成高26.7個百分點。供給結構調整優化,2013—2017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2.8%,高於第二產業10.2個百分點﹔2017年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消費貢獻上升、服務業佔比提高,增強了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改善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
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市場驅動力。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國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將推動國內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2017年我國恩格爾系數降至29.3%,達到聯合國劃分的20%到30%的富足標准。居民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明顯提升,千禧一代、互聯網一代更加追求個性化消費,旅游、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消費結構持續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市場推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為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有效途徑。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房地產庫存明顯減少,企業杠杆率穩中有降,減稅降費成效顯現,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短板加快補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扭轉了供需形勢,改善了市場預期,使工業企業利潤明顯改善,而且增強了市場功能,優化了存量資源配置。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自2015年由降轉升,扭轉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下行態勢,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進入活躍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和戰略高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國在科技領域從跟跑為主轉向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指數世界排名升至第22位,比2013年提升了13位,成為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經濟體。推動創新技術產業化取得顯著進展,我國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平台經濟、無人零售、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等躋身世界前列,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基礎。
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高質量發展植入了綠色基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政府積極推動,企業和居民廣泛參與,使綠色發展成為發展新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成為全社會共識。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推進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將有效改善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