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2017年1月正式入主白宮以來, 美國乃至全球各地爆發了一系列反抗特朗普政權的游行示威活動。抗議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影響力之廣泛乃美國數十年之未見。不斷加劇的抗議活動暴露了美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尖銳矛盾, 婦女、生態、種族、移民等問題成為抗議者的主要聚焦點。因而, 如何分析特朗普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沖突, 並探索超越資本主義的有效路徑, 成為西方左翼學者的主要關注點。
2017年6月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以“反抗:戰略、策略、斗爭、團結與烏托邦”為主題的左翼論壇集中反映了西方左翼思想發展的最新動態。正如論壇組織者所聲稱的, 雖然當下抗議活動的直接訴求是反抗特朗普及其危險的、反動的政權, 但抗議活動存在超越特朗普、將斗爭矛頭指向產生這一總統的制度本身的可能。全體會議的多位主題發言人表示, 婦女、種族、移民、生態等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始終存在, 特朗普並非始作俑者。產生這些現實矛盾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 特朗普政權僅僅是這一制度的延續者。因而, 應從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著手尋找現實出路。舊的所謂“合理的、負責任的”剝削體制已經破裂, 持續的抗議活動見証了左翼力量的壯大。
左翼學者就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價值、特朗普時代資本主義的危機與社會主義的未來, 以及左翼反抗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等問題展開了廣泛探討。
一、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價值一直是國外左翼學者的熱點議題。左翼學者一致認為, 馬克思主義至今仍對現實有重要影響。
2017年恰逢《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光輝巨著, 《資本論》的當代意義成為國外左翼學者的重要關注點。學者們不僅重點探討了《資本論》的核心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而且還從多角度探討了《資本論》的當代價值。他們一致認為, 時至今日, 《資本論》仍然提供了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最科學和最有說服力的分析與批判工具。從蒸汽時代到當代由自動化生產和數字金融主導的全球化時代, 資本主義雖然取得了很大發展, 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沒有改變,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依然存在。馬克思提到的諸如剩余價值剝削、異化勞動、失業、兩極分化等資本主義頑疾, 越來越成為阻礙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突出問題。在特朗普時代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異常激化的背景下, 很有必要對《資本論》的理論貢獻及其當代價值進行深入探討。芝加哥洛約拉大學哲學系教授戴維·施韋卡特 (David Schweickart) 列舉了《資本論》的三點現實價值。第一,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剝削隱蔽性與欺騙性的揭露, 有助於大眾認清當代因金融創新而更加隱蔽的資本主義剝削實質。第二, 《資本論》分析與批判的過度勞動問題, 已成為21世紀勞動者普遍面臨的現實壓迫。據2008年哈佛商學院一項針對美國數千行業的調查顯示, 94%的勞動者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 其中有一半人工作時長多於65小時。而在金融領域, 兩所大型投資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 工作人員每周工作多達120小時, 並在4年后開始出現如壓抑、焦慮, 免疫系統疾病, 創造力和判斷力衰退等精神疾病問題。第三, 馬克思從制度層面揭示失業現象的根源, 為當代提供了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之道。面對嚴重的失業危機,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學家試圖通過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提高加以緩解, 卻致使危機日趨嚴重。《資本論》表明,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特殊產物, 隻有廢除這一制度, 才能根本克服危機。在當代, 異化勞動也是資本主義社會普遍面臨的現實問題。羅格斯大學哲學系教授南茜·霍姆斯特姆 (Nancy Holmstrom) 指出, 《資本論》繼承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 但克服了其早期的抽象人本主義分析路徑, 基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分析, 更深刻地揭示了異化勞動現象的經濟根源。此外, 霍姆斯特姆還依據《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 探究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她指出, 資本主義的實質是資本積累, 這決定了資本主義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因為資本家不會將主要由女性承擔的無償或者低薪的照料工作作為公共產品, 否則會導致利潤大幅削減。同時, 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發展相伴而生, 資本主義的實質決定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得不到緩解。一些環保主義者提倡更簡單的非增長式經濟是正確的, 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實現。左翼學者、《盧森堡全集》總編彼得·胡迪斯 (Peter Hudis) 指出,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暗含了對后資本主義社會的預測。它表明, 想要超越資本主義必須根本破解人類具體勞動為抽象勞動所統治的生產邏輯。《資本論》隱約提供了一種概念化的基於照顧、培養和愛的新型勞動———情感勞動。這種勞動由勞動者的實際勞動時間而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 勞動者自己決定怎樣生產、分配、消費社會總產品。當創造剩余價值的生產勞動隨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束而消失時, 情感勞動將在后資本主義社會扮演重要角色。許多左翼學者認為, 較之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19世紀中葉, 《資本論》對當前反抗資本主義的實踐更具指導意義。現在, 很多年輕人都開始學習《資本論》, 試圖反抗資本主義。原因在於:第一, 《資本論》為當代年輕人提供了分析與批判資本主義的工具。《資本論》深刻闡釋了資本主義運行規律, 分析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失業、階級壓迫等問題產生的根源, 有助於年輕人認清資本主義的實質。第二, 《資本論》是當代年輕人反抗資本主義的斗爭寶典。《資本論》能夠啟迪無產階級如何運用自身優勢對抗資產階級, 實現自身的解放。第三, 年輕一代自身正承擔著沉重的生活負擔, 《資本論》批判的資產階級壓迫讓他們有切身的現實體會。
150年前, 馬克思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 通過對大量事實的科學分析, 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今天, 隨著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的日趨凸顯, 《資本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具有現實價值, 這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2017年紐約左翼論壇的書展特別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學者關於《資本論》的新近著作。如法國學者雅克·比岱 (Jacques Bidet) 的《探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哲學、經濟與政治的維度》, 阿根廷學者吉多·斯塔羅斯塔 (Guido Starosta) 的《馬克思的〈資本論〉:方法與革命主體》, 英國學者本·法因 (Ben Fine) 等著的《馬克思的〈資本論〉 (第六版) 》, 德國學者米歇爾·海裡希 (Michael Heinrich) 的《馬克思〈資本論〉三卷本導讀》, 以及美國學者大衛·史密斯 (David Smith) 的《圖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總體而言, 《資本論》受到了左翼學者的普遍關注, 但也不得不指出, 一些學者的主張帶有空想色彩和曲解意味, 這是我們應當分析和明辨的。
左翼學者對於在21世紀的自動化時代, 怎樣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問題也給予了關注。他們提出運用當代語言、借助多媒體、走向和聯合工人等方式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有學者運用馬克思關於波拿巴主義的理論以及地緣政治學理論解釋了特朗普主義的興起及其矛盾。還有學者建議從葛蘭西著作中汲取當代左翼可資借鑒的戰略和戰術。總之, 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頑疾, 左翼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工具深刻揭露了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實質, 充分挖掘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及其當代意義, 提出了較有創新性的思想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