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局戰略意義【4】

周京奎2016年12月02日09:52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2月下

原標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局戰略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於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其發展特征是:經濟增長減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長方式轉變,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經濟發展結構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在經濟發展換擋期,轉變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動力,同時以此為基礎打造新增長極對中國經濟綜合競爭力躍升也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於整合區域優勢資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層次產業集群。區域多層次產業集群是指在區域分工與合作機制推動下,區域內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按照產業鏈價值最大化原則,在特定區域內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對於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區域內資源的整合程度決定了區域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水平。

  長期以來,京津冀三地受行政壁壘和地方利益的影響,區域性要素市場發展滯后,資金、土地、產權、技術、人才、勞動力等要素在區域內流動不暢,導致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以第三產業為主,比重達到77.9%,並呈明顯的高端化趨勢。天津、河北第二產業比重仍佔一半左右,分別為49.4%和51.1%。這些數據表明,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不平衡,北京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天津處於工業化階段后期,而河北尚處於工業化階段中期。在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北京的產業多集中在科技研發及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領域,處於產業集群的高端﹔天津正在大力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處於產業集群的中端﹔河北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佔比仍比較大,處於產業集群的低端。正是由於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不平衡,使得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合作不緊密,難以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的區域性產業集群,進而降低了區域產業競爭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是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其中包括推進金融市場一體化、土地要素市場一體化、技術和信息市場一體化。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一體化要素市場的建立以及區域資源配置的優化,京津冀三地產業對接能力將大幅提高,這將有助於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的區域性產業集群。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於構建創新型區域經濟體,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增長極。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失衡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也是導致經濟增長減速、增長質量不高、增長潛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及以此構建創新型經濟體是突破資源承載瓶頸,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京津冀地區擁有雄厚的科技資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於全國前列。但由於科技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圍繞科技資源而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經濟貢獻度有較大差異。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9%,對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7%﹔金融業、信息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對北京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5%。天津裝備制造業產值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0%,而河北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8%,佔規模以上工業的20.6%。這表明在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創新對北京和天津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而河北的經濟增長動力仍主要來自於要素投入。此外,在產業發展方面,京津冀三地產業同構現象較為嚴重,河北和天津的工業內部同構系數最高,達到0.81﹔天津和北京的同構系數為0.61﹔河北和北京的同構系數為0.37。④在研發資金投入方面,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京津冀三地研發經費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1:0.36:0.24調整為2014年的1:0.37:0.25。雖然天津、河北的研究經費投入有所增加,但其資金投入規模仍遠落后於北京。上述數據表明,北京市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較高,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而河北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率遠低於北京、天津。京津冀三地在打造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分工體系尚未完善,並未形成產業鏈帶動下的區域產業集群。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