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局戰略意義【3】

周京奎2016年12月02日09:52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年2月下

原標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局戰略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於優化城市群結構、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構成的多個城市的集合體。城市群在經濟上緊密聯系,在功能上分工合作,在交通上聯合一體,並通過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建設共同構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社會生活空間網絡。幾個城市群或單個大的城市群可進一步構成國家層面的經濟圈,對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力。②京津冀城市群處於首都經濟圈內,是京津冀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在缺少京津冀協同發展機制的條件下,京津冀城市間經濟活動的競爭大於合作,京津冀城市群競爭力和影響力嚴重不足,使其難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於優化城市群結構體系。城市群結構體系是指城市群內不同規模、不同等級城市的空間結構、規模結構和產業結構按照協同發展機制而構成的有機體系。其中,城市群空間結構是城市群內社會經濟活動相互聯系與作用的空間反映,由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組成﹔城市群規模結構是指城市群內的城市規模按照互補性原則進行配置的城市體系﹔城市群產業結構是指城市群內各城市按照承載力水平、要素稟賦水平及產業發展潛力所確定的產業結構。

  近些年,京津冀城市群一直處於持續發展中,但沒有像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那樣迅速崛起,更沒有形成與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都市區城市群比肩的環北京都市區城市群,其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城市群結構體系不完善,使得城市群內各城市間沒有形成互為推動的集聚與擴散效應。在城市群空間結構方面,北京市“攤大餅”式空間擴張模式不僅導致城市增長速度過快,城市就業與居住的非匹配性日益嚴重,而且導致大量無效的交通流量,進一步加重了環境污染。由於北京市城市空間規劃與周邊其他城市空間規劃沒有互動性,使得其他城市空間布局也呈現出與北京類似的蔓延式增長模式,其結果是各城市內部和城市間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處於無序發展態勢。在城市群規模結構方面,隨著北京城市蔓延式快速增長,在其“虹吸效應”推動下,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發展明顯滯后,城市規模出現北京、天津規模過大,而其他城市規模過小的非均衡結構特征。在城市群產業結構方面,北京市同時發展了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而這些產業與周邊城市相關產業聯系度不高,各城市獨自發展本市的產業,在京津冀城市群內尚未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的完整的區域產業體系。正是由於京津冀城市群產業發展沒有形成有效的分工與合作機制,代表城市群產業競爭力的區域性產業集群也就難以形成,最終導致城市群難以步入快速發展軌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任務是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為推動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北京市首先要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結構,而京津冀其他城市則要創造條件來承接轉移產業和轉移的城市功能,這也必然要推動這些城市空間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還確定了京津冀三地的主要功能,如確定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是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是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京津冀三地各自確立的功能定位,實質是其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由此可見,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對京津冀城市群空間結構、規模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產生深遠影響。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於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世界級城市群是以一兩個特大型的城市為核心,包括周圍若干個城市所組成的內部具有垂直的和橫向的經濟聯系、並具有發達的一體化管理的基礎設施系統給以支撐的經濟區域。世界級城市群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聯系世界的樞紐,是世界進入該國家和區域的門戶,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增長極,也是最具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③由此可見,在我國面臨經濟增長減速、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經濟新常態下,打造參與全球競爭和國際分工的世界級城市群,對於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擴大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冀城市群與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構成了我國三大主要城市群,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承載力等因素影響,京津冀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尚有較大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的三大城市群分類競爭力顯示,在能源、資源競爭力方面,三大城市群中北京、上海、廣州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583、0.730、0.485﹔在生態競爭力方面,北京、上海、廣州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550、0.638、0.558﹔在經濟競爭力方面,北京、上海、廣州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838、0.860、0.447﹔在公共服務競爭力方面,北京、上海、廣州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698、0.579、0.512。這表明除了公共服務競爭力外,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競爭力指標均超過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尤其在資源與生態競爭力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此外,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差距較大。根據測算,在能源、資源競爭力方面,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583、0.287、0.156﹔在生態競爭力方面,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550、0.463、0.392﹔在經濟競爭力方面,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838、0.483、0.134﹔在公共服務競爭力方面,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競爭力指數分別為0.698、0.374、0.285。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內部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以石家庄為代表的河北省各城市發展水平較低,尤其是城市間的經濟競爭力差距巨大,使得京津冀城市群呈現“尖塔形”發展格局,即北京、天津城市發展水平較高,而其他大部分城市受北京的“虹吸效應”影響發展滯后。區域創新要素過多地向北京、天津集聚,使河北省的產業發展難以與北京、天津的產業鏈對接,破壞了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的基礎,影響了城市群競爭力的提升。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京津冀三地的交通一體化、要素市場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生態保護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發展步伐正在加快,其所代表的能源、資源承載力、生態承載力、交通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公共服務承載力將得到極大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將有助於各城市依托北京市的科技研發優勢,打造完善的區域產業鏈體系,形成以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帶動的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