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智庫要著力發揮輿論引導功能【2】

肖昊宸2016年07月12日08:1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智庫要著力發揮輿論引導功能

  孫廣遠告訴記者,智庫輿論影響力的廣度、深度、強度,與其傳播效果的廣度、深度、強度是高度相關的。從廣度上說,智庫思想產品傳播的渠道、手段、方式越多,范圍越廣,受眾越多,智庫的影響力就越大、知名度就越高。從深度上說,智庫的思想產品傳播得越深入,智庫的影響力也就越能夠穿越更多的社會階層抵達人心深處。從強度上說,智庫的思想產品傳播的頻率越高、波次越多、力度越大,智庫的影響力也會越強大。

  在網絡化時代,增強傳播效果要特別注意根據受眾分化情況進行精確傳播。陳芳表示,隨著互聯網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加速滲透,智庫在輿論場中的位置發生改變。以往需要深入其間才能有所收獲的“大塊頭”產品(如長篇大論的文章)正被大眾邊緣化,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的便捷性、豐富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智庫借助傳統媒體進行宣傳的傳播效力,對傳統智庫輿論引導功能形成擠壓。她說,互聯網時代的公眾對智庫產品的需求日益呈現差異化趨勢,這要求智庫立足自身專業,對受眾進行細分,找准能夠產生最佳傳播效果的受眾群體和傳播渠道,使智庫產品可以及時、精確地傳達到目標群體,影響其態度、情感和行為。

  建立合理的傳播效果分析框架

  隨著新媒介的發展,傳播規律也在發生變化。要採取實証的方法考察受眾,分析傳播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以確認傳播效果如何。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葆華介紹,傳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范疇有六類。一是微觀與宏觀。效果研究聚焦的分析單位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社會單位與社會關系。二是變化與穩定。效果的形式可能是改變已有狀況,也可能是穩固現有狀況。三是累積與非累積。傳播效果可能是短暫的,也有可能通過累積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四是態度、認知和行為。態度是指受者對某對象所持的評價和意見﹔認知是指受者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感知或認識﹔行為是指受者發生的實際行動或行動傾向。五是離散一般型與內容具體型。這個區別強調的是產生效果的媒介元素可能源自媒介的存在本身,或源自媒介再現的一般特征,也可能源自某一具體的媒介訊息。六是直接效果與條件性效果的區別。這個區別強調媒介效果的產生形態,即媒介可能直接影響某具體變量,也可能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影響到該具體變量。

  “一般認為,效果研究的發展經歷了從聚焦行為和態度到關注認知、從直接效果到間接效果、從短期效果到長期效果、從簡單粗疏的模型到復雜細致的模型的深化過程。”周葆華進一步介紹說,在早期,人們傾向於認為傳媒效果是強大的、無孔不入的,比較輕易就能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媒介的功能不如想象中強大,人們都有一套業已存在的“預存立場”,因此媒介常常只是強化了人們的固有觀念,而較難改變其思想﹔與此同時,人們可能更相信身邊的“意見領袖”和人際勸說,而未必直接被媒介傳播所左右,基於這兩個方面的邏輯,媒介效果只是“有限的”。再后來,學者們又指出,雖然媒介在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方面不那麼強大,但卻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例如議程設置理論強調媒介未必能影響我們“怎麼想”,但卻比較成功地牽引著我們“想什麼”。總之,媒介的重要功能就是給特定的人和事賦予地位,讓它們在公共視野中“可見”,進而形塑某種規范性力量和調適性要素,滲透進社會運行的邏輯之中。

  隨著新媒介技術的興起,傳播效果研究也在更新。周葆華表示,媒介從以大眾媒介為中心變成了“萬物皆媒”,能承載媒介功能的傳播主體越來越多。傳播效果的發生機制也越來越依賴多樣化的平台,越來越從整合歸一的效果轉向差異分化的效果,受眾的力量越來越彰顯。與此相應,傳播效果研究也更加關注傳播主體、傳播行為與受眾間的互動關系。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