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人才紅利”替代“人口紅利”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 黃健2016年05月04日09:13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以“人才紅利”替代“人口紅利”

  作者: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 黃健

  ■本土員工創新能力薄弱、城市草根創新文化缺失、市民整體素質不高,這一切表明上海人才培育的內生性支撐力不足

  ■根據國際經驗,短期看人才吸引政策或能產生快速效應。但從長遠看,強有力的人才培育體系才是城市創新的源頭活水

  科技創新是提高綜合國力、促進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支撐。重塑世界城市功能,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再構全球科技和經濟發展版圖,是許多國家和城市增強競爭力、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挑戰的重要舉措。

  近日,國務院印發《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正式拉開了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城市的序幕。要實現這一遠景目標,不僅要集聚國際一流的科技人才、企業家人才、金融人才、風險投資人才等,更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強有力的城市人才支撐體系和創新文化培育體系,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管理、教育、設計、高技能等各類人才。

  內生性支撐不足

  盡管上海是全國各類人才雲集之地,本地人口整體教育水平較高,且擁有集聚全球一流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的獨特優勢,但上海存在不少創新短板也是不爭的事實。

  從擁有創新龍頭企業的數量來看,上海與北京差距明顯。以2014年中國互聯網十強為例,上海無一家企業上榜,而北京有七家。到了2015年,上海僅入選一家,北京依然保持七家。

  同時,上海本土員工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無論是實體經濟中的國有企業還是外資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的本土員工嚴重缺失,全市高新產業的自主知識產權擁有率不足30%。

  再從城市文化視角看,上海雖然是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城市,但對國內特別是草根的開放度和包容度明顯不足。精致保守、安於現狀的白領文化與創新文化有一定抵觸,全社會缺乏寬容失敗、激勵草根的氛圍。

  此外,上海人口整體素質水平也落后於北京、天津等地。研究顯示,上海2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43年,與高收入國家的挪威(12.6年)、澳大利亞(12.0)、美國(12.4)、新西蘭(12.5)、加拿大(12.1)等差距較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2.86%,低於北京的49.03%、天津的37.04%和重慶的33.45%,僅相當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66.68%)的一半,與高收入國家平均值(72.09%)的差距更大。2012年上海每10萬人口中,大學生數量為3550人。這也明顯落后於北京的5696人、天津的4565人。

  人才是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核心要素。本土員工創新能力薄弱、城市草根創新文化缺失、市民整體素質不高,這一切表明上海人才培育的內生性支撐力不足。

  建2.0版學習型城市

  從全球領先的創新城市發展軌跡來看,究竟是依托人才集聚政策來大量吸引各地人才扎根,還是通過大力培育本地人才以使城市創新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力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才發展模式。

  根據國際經驗,短期來看人才吸引政策或能產生快速效應。但從長遠看,強有力的本地人才培育體系才是城市創新的源頭活水。為此,不少城市採用混合模式,注重對各類本土人才的培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13年以來,大力倡導“終身教育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學習型社會是城市的未來”等理念,這對上海構筑人才培育體系、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富有啟示。

  近年來,上海學習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遍布各街鎮的社區教育三級設施網絡打造了市民家門口的學堂,一大批企業大學和員工培訓中心成為員工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提升的主陣地,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為滿足市民自我發展需求提供了多樣選擇。然而總體來看,上海的教育發展依然以學校教育為主,學校以外的終身教育體系尚不成熟,缺少相應的保障,專業服務水平也亟待提高,服務人群更需拓展。一句話,終身教育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彰顯。

  為此,我們有必要謀劃好2.0版學習型城市建設藍圖,採用雙輪驅動的教育發展戰略,在注重學校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同時,大幅度發展城市終身教育體系,以快速有效地提升城市人力資源存量水平,為科創中心建設構筑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體系。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