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運動的展開,城市的發展,城市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系統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來中國演變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我們無法充分認識到“現代城市”之於中國所具有的意義,那我們就無法真正說明當今中國社會變動的邏輯。普遍存在於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的城市想象,以及城市學研究中存在的學科間分異的現狀,都不利於對中國城鎮傳統和現實中國城市社會的研究。現代城市不僅受到現代國家、市場以及社會的諸特性的影響,它自身的結構也構成了國家、市場、社會及其相互間關系變動的特殊驅動力和規定力量.從城市維度切入可以發現:國家對於當今社會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的干預力。無論是城市社會研究還是以城市為重要維度的社會研究,都是從事中國社會研究的學者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 城市想象;中國社會;現代城市
在過往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中,相對於有關傳統鄉土社會的研究積累及其影響力,學界對於城鎮在傳統中國社會整體結構中的地位,以及城鎮內部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城鄉關系的聯結方式、皇權-城鎮社會關系等等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持城鄉二元論、還是持城鄉連續統論,對於傳統城鎮社會的研究的輕視,都構成了我們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障礙,由此還影響到了當前人們對中國城市社會的研究。在對中國現代變遷經驗的各種闡釋中,以及對當前中國問題的各種分析中,雖然“國家”、“市場”、“社會”等已成為重要的維度,但是,對於社會分析的另一個重要的維度--作為社會基本形態的“城市”,我們如何說明它的興起過程、它對於中國社會的意義?這依然是個充滿挑戰的學術課題。
人類的聚居形態與社會的屬性以及運行機制、演變邏輯之間,必然存在著重要的關聯。農業的鄉村社會、與工業化/后工業化的現代城市社會,其國家、市場及社會,都會呈現不同的樣態及關系。雖然城市研究在目前中國學術界已成為一門顯學,但在社會轉型研究中,“中國的城市”或“城市的中國”,無論是作為概念或維度,都沒有引起研究者相應的重視。城市與中國的國家-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在許多議題中被遮蔽了。城市化運動的展開,城市的發展,城市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系統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來中國演變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我們無法充分認識到“現代城市”之於中國所具有的意義,那我們就無法真正說明當今中國社會變動的邏輯。
一、中國人的“現代城市”想象
要理解中國人的城市觀,我們不能脫離當代中國人普遍的城市體驗和想象。各種城市想象同時也或多或少地潛在於中國學者社會研究的問題意識及其理論范式中。
雅典城邦-歐洲古典城市想象。在中國一些文化精英的城市想象中,理想的現代城市,應該是區別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城市(作為政治中心、軍事據點的城市),而更接近於古希臘的雅典城邦、或歐洲中世紀的城市--亦即韋伯所指的作為“完全城市社區”的城市(city或者civil society),大致上它應該是工商業的、市場的,以市民(citizen)為權利主體的,社區自治的……在城市中,市民/公民的經濟權、社會權、政治權將得到逐步實現。社會成員擁有個人的自由,政治系統會有民主的制度,社會有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當然還會有市民參與決策的社會參與制度,以及實現人類互濟的各種社會組織。總之,城市的興起,將給中國帶來市民社會/公民社會的興起。
城市中產階級想象。不少學者曾樂觀地預想,現代城市中,新型中產階級將會迅速成長為膨大的中間層,從而成為現代經濟、文化的主要支持群體,現代民主制度的主要的階級基礎。傳統中國的階層結構由此將會發生重大變化。
民國摩登都市的想象。中國人對於現代城市的想象,由各種歷史及社會記憶的文本或中外文學藝術作品傳遞給人們的,除了巴黎、紐約那樣的令普通人覺得遙不可及的異國都會外,在本土有以上海為代表的近代城市。“摩登上海”在今天正被中外不少學者視為中國現代性的典型歷史文本。而在一般民眾那裡,以咖啡蛋糕、西裝旗袍等等為象征的、充滿著“民國范兒”的大上海,則是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此岸與彼岸間的一座想象中的橋梁。
社會主義的城市記憶。在社會主義時代的中國,雖然農村被賦予了極具共產主義浪漫色彩的積極意義,但在城鄉雙重結構的現實對照下,經由千百萬人在城鄉之間一次次的“下放”、“回城”的體驗,對城市的向往,包括對城市戶口、城市人身份以及城市生活的向往,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留給所有經歷者最真實的社會記憶和基本常識。一直到如今,對一些普通中國人來說,“城市”依然意味著上等國民的身份,意味著生存、生活的基本保障……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中國的工業化模式、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名義的上山下鄉運動、以及禁止人們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的二元社會結構,都為中國打下了城市主義意識形態的最深層的社會基礎。
發展主義的城市想象。在今天中國的城市主義意識形態中,“城市”被摻入了包括發展主義進化觀、城市烏托邦等在內的各種想象要素。發展經濟必須建設城市,對外開放依賴於城市,實現美好生活更有待於城市……伴隨著現實中“農業現代化”前景的暗淡和“城市主義”被刻意渲染,城市象征了經濟、科技、文化以及社會“先進”、“發達”、“美好”的符號,也被理解為人類聚居的高級形態、生活空間的未來歸宿。這樣的城市想象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通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的主題,被中國的官方宣傳機構表達、闡釋得淋漓盡致。
城市化想象。城市化在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發展規劃中主要被定義為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根據農業人口與城市人口的數據比例而統計、定義的“城市化”的圖景向人們展示的是,城市的產業會大量吸納鄉村勞動力,經由大造城市,農村人可以大量遷入城市,農民可以變身為城市人,由此,傳統、落后的農業中國的所有問題,都將隨著“城市化”目標的實現而得到一一解決。
現代性想象。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將改變中國社會中個人與社會的聯結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城市性的擴張漫延,傳統中國的鄉土性將被現代性所取代。
全球化想象。城市作為全球社會的結點、西方文化的傳播平台,將帶領中國與國際接軌、讓中國融入世界。
諸如此類的種種城市想象,揉合了中國人對西方古典城市、現代城市以及中國近代摩登都市和社會主義城市的諸多想象及向往。這些想象構成了當代中國城市主義意識形態的復雜多樣的內涵,也構成了這些年中國城市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盡管這些想象的源泉之中,有客觀的事實,也不乏普遍的趨勢--世界各國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普遍地建基於現代城市社會之上。然而今天我們已經看到,在中國的想象與現實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有的猶可預料和理解,有的已令學者失語、亦讓理論失效。中國的城市發展速度讓世人所料不及,與此同時,中國城市的農民工現象、動遷/征地現象、高房價現象、國家對城市生活的全面介入等等,讓所有對“城市化”、“城市發展”充滿美好期待的農民、市民、新市民切實地感到了困惑和憤怒。而國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顯現出的重構權力、自我增長的巨大能力,包括經營城市、管理城市、控制社會的能力,以及抵制公平正義壓力的能力,更成為國內外觀察家和研究者的難解的課題。更不用說,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名實相悖的社會事實比比皆是,比如:“城市化”運動中的反城市化、“市場化”運動中的反市場、“社會建設”中的國家權力強化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