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历史主义专题研究

2024年01月23日14:1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中共中央党校焦佩锋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CZX015),最终成果为专著《历史主义专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林青、黄学胜、唐爱军、吴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1)区别了一般意义的历史主义(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历史理论的历史主义)与特殊意义的历史主义(主要指德国历史主义);(2)拓展了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谱系,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主义与自然法传统、历史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3)深化了历史主义研究的问题导向,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历史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关系的研究。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上说,历史主义问题的确非常复杂。为了解析这种复杂性,该成果首先从19世纪以来西方启蒙与反启蒙的传统中对历史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这主要是为了廓清历史主义产生的思想史和问题史背景。在此基础上,以问题导向为依托,借助五个大的专题对历史主义问题进行更为广阔而精深的研究,其研究逻辑是:以历史主义所透显的历史意识为指引,以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基本关联为基础,分别对其所关涉和衍生的哲学领域的相对主义问题、政治领域的纳粹主义问题、思想领域的保守主义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以求整体而全面地呈现历史主义问题的跨学科特征。其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如下。

1.在“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专题

作为一项对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记载,历史学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对于神话、诗歌、音乐、建筑、战争、英雄的记载都属于历史记忆的基本形式,经中世纪基督教的浸淫之后,历史成了彰显上帝荣光和人自身命运的一种手段,但是,历史学真正获得科学化的面孔和身份则是近代科学主义的产物,维柯的《新科学》便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此后,经过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强化之后,19世纪的实证主义思潮使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便是,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记载,而是包含着对人的活动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提炼和总结。在此转向过程中,德国历史主义实质上从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上强化了这一思潮。和之前朴素的历史意识和泛神论的历史观念相比,历史主义更注重历史的本体论维度。在德国历史主义这里,一切事物都是历史事物,一切问题都是历史问题,它特别强调特殊性、个体性甚至一次性历史事件的价值相对主义意义。因而,历史科学的萌芽和发展要早于历史主义,历史主义只不过是从观念论层面强化了历史科学,此乃历史主义对于历史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2.在“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专题

在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传统中,历史似乎变成了实证问题,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诸多自然科学的兴起对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于是,包括狄尔泰和马克思在内的许多思想家似乎都愿意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实际上,反观西方的思想史传统,自然和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对冤家,狭义的自然或历史都不能代表对二者的全部理解。所以,尽管历史主义源于19世纪与自然科学相对抗的背景,但是很显然,这种对抗性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人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二者的对立性,而缺少对二者统一性的系统考察,这是基于思想史深化历史主义研究的必要工作。此外,本专题还特意对西方的自然法传统进行了梳理,并基于此对“自然逻辑”和“历史逻辑”进行了关联性研究。

3.在“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专题

在历史主义这里,一切事物都具有无可替代性,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强调的就是这个意识。因而,尽管历史学和科学之间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但是,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之间存在某种根本区别。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其研究的是相对固定、可以累积甚至是反复出现的现象,按照近代科学主义原则,所谓科学的东西一定意味着有规律可循,对于相对稳定的科学事实,我们可以借助特定的实验条件进行比对和验证,但是,历史学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原因是:一方面,历史事件往往不会重复发生,使这些历史事件得以可能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不会重复出现;另一方面,史学家在选取历史事实并进行历史叙述时,往往难以避免自身的主观色彩或者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源于这一认识,作者力图在本专题对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4.在“历史主义与纳粹主义”专题

作为特殊形态的历史主义是德国反抗启蒙运动的产物,讨论历史主义必须顾及德国历史,尤其是其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的陆续崛起的思想支撑意义。所以,尽管若干历史主义者们有普遍主义的情怀,也信奉客观主义立场,但是,在催生德意志第二帝国降生的过程中,从早期的兰克、赫尔德、黑格尔到后期的“普鲁士历史学派”,没有一个德国哲学家和史学家愿意放弃自己的国家主义立场,尤其是在“普鲁士历史学派”这里,历史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小德意志方案”进行政治辩护,当德意志第二帝国变成现实之后,这一学派可谓志得意满。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变成了战败国,基于《凡尔赛和约》而新生的魏玛共和国让很多德意志思想家大失所望甚至惶惶不安,这份和约通过领土划拨、巨额赔款、裁减军队等诸多严苛限制使德国人的民族感情受到了伤害,这份和约并没有为和平铺路,反而在德意志催生了一种屈辱、隐忍和复仇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态。与此相伴的是,“一战”之后,德国的通货膨胀极为严重,食品供应和民众就业严重不足,政治生活极不平稳,各种反抗和暴动此起彼伏,在这个风潮中,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右翼”分子逐渐抬头并最终终结了魏玛共和国,此后,纳粹分子逐渐独揽大权并于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而,通过这段历史(尤其是基于历史意识对德意志民族情感和社会心理的梳理),作者意在表明,德意志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得以可能的思想底色,历史主义对于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讨论历史主义问题时所必须重视的方面。

5.在“历史主义与保守主义”专题

在反启蒙的意义上,历史主义最初与英法的保守主义思潮属于同一门类。实际上,在启蒙的开端处,反启蒙的各类潮流就在欧洲蔓延,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基点,保守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此一谱系中,英国的埃德蒙·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法国的德·迈斯特对法国大革命反宗教性质的省察,德国的赫尔德、费希特、黑格尔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主义展开了持续性批判,这无不从整体上反映出启蒙主义逻辑对于构建现代性文明的先天局限性。当然,保守主义和历史主义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其共同点在于反理性主义和批判法国大革命的暴力逻辑和激进政治,尤其是这些东西对历史传统的破坏作用;其差异性在于,保守主义思潮沿袭的“向后看”的逻辑,而历史主义思潮既涵盖了保守主义又不单纯地等同于保守主义,历史是历史主义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当然,历史主义也有“向前看”的历史瞻望和预设的维度,它反对对历史的片段式和局部性理解。

总体而言,将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给全书奠定一个基本的分析基础,因为无论怎么讲,历史主义是历史学的命脉,没有这个观念论作支撑,历史学的合法性会很成问题;将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从哲学层面对历史主义的现实效用加以探讨,无疑,我们并不否认历史主义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使历史得以可能的那个本体论前提未被质疑和消解之前,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关系并未得到历史主义谱系自身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清理;将历史主义与纳粹主义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凸显历史主义的现实政治效用,从一种日常化的历史意识出发,我们信奉历史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当人类的政治活动被冠以历史目的论或者拒斥历史合理性之后,其所造成的灾难也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警惕;将历史主义与保守主义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凸显历史主义连同保守主义一起对欧洲自由主义的遏制和批判,进而彰显现代性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对近代欧洲思想史的某种扬弃意义。

更需要注意的是,西方近当代的历史主义并未超出马克思的问题域,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是古典历史主义主要的理论困境,而当代历史主义实际上也局限于这一困境。尤其是对于后者来讲,尽管其大量采取了近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的研究方法来对待历史,但是,在根本上,其对历史和现实持一种无批判的立场,当代历史主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以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而缺少了对历史和现实中人类学和价值论的理解,毋宁说,其长处在于事实分析,其软肋在于缺乏价值分析,他们的眼光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但就不是未来的,所以,如果文德尔班关于历史的价值分析能被当代西方史学传承下来情况是否会好一点?当然,这种传承也需要从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相结合的视角来整体推进,并且,这个价值分析必须是以对全人类历史命运的整体关注才得以可能的,很遗憾,近当代的西方历史主义在此问题上缺课太多,这使我们对唯物史观与当代历史主义的关系的探讨成为可能,质言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依然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实践性。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体现在:(1)有利于我们整体地把握西方近当代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基本脉络与走向;(2)有利于从更为广阔的思想史谱系中定位和阐释历史主义;(3)有利于我们本质地领会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性质;(4)有利于我们洞察唯物史观在西方当代历史理论中的理论处境和话语空间。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