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大系

2022年02月08日08:35

南京大学胡星亮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大系》(项目批准号为:14BZW138),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董健、刘艳、李伟、洪宏、陈恬、胡文谦、张丽芬、李贤年。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相较于20世纪中国小说、诗歌、散文等研究在理论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汇编上取得的丰硕成果,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基本阙如。而从文体演变轨迹和文体变革程度来看,中国戏剧从传统的戏曲一元结构至20世纪的话剧、戏曲及新歌剧多元结构,其巨变性、丰富性、深刻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所有中国文体发展中也是尤为突出的。如何在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视野下,去收集、整理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丰富庞杂的理论文献资料,已经成为深化20世纪中国戏剧史及文学史研究,建构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与美学体系,促进21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和繁荣的重大课题。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最契合实质的描述,是中国戏剧理论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也即中国戏剧理论追求和确立“现代性”的建构历程。简言之,即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最突出、最剧烈的变革就是伟大的现代化运动。它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文化取向和价值系统。中国在清末民初亦卷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在整个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趋势下,产生了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和文学艺术的现代化变革。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也在发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清末民初开始解体。此前中国戏曲有一个自己的体系和传统,但是,随着西方列强野蛮的侵略殖民,随着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热切呼唤文学艺术参与“变革”和“新民”,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中国的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国戏剧体系和戏剧传统就面临着解构和重建的问题,面临着怎样在新的历史情形下推进中国戏剧发展的问题。如果用一个最有力的概念来说,就是中国戏剧的现代化问题。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戏剧就在努力探寻现代化的途径,尽管有困顿有曲折,但始终都在艰难地推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戏剧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追求现代化的历史。

应该说这既是中国戏剧自身的发展,更是中国戏剧融入世界戏剧现代化大潮之变革。从此,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中国戏剧,其发展视野、价值观念、精神内涵、艺术形态等,都与整个世界戏剧发生密切关联。这一变革不仅在戏剧创作实践,它同样影响到戏剧理论观念。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也在艰难地走向现代、走向世界。以其现代性的理论追求和阐释,推动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推动中国戏剧进入世界戏剧的总体格局。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是中西戏剧和戏剧理论碰撞、交流、融会的产物。这其中,真正对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20世纪中国的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国戏剧家是从自身的生存感受和生命体验出发,从中国戏剧生存和发展的现代遭遇出发,去建构一种能够深刻地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和生命,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戏剧理论的。因此,它较少纯粹的关于戏剧本体、美学、形式的理论研究,而大都是在戏剧运动、戏剧译介、戏剧论争、戏剧思潮中,去探讨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及其所面对的问题,去思考中国戏剧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思想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其建构主旨,是不断地总结和探讨中国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戏剧的未来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其建构坐标,是把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结合起来思考;其建构视野,是既承接历史、熔铸传统,又面对世界、指向现代,既是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又具有人类意识和现代精神。

该研究成果收集、整理、汇编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文献。主要包括:(1)以戏剧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艰难发展:包括正面论述的,也包括反对或抗拒戏剧现代化的理论文献。纯粹探讨戏剧技术性的最重要的文献,可在每个时期的最后列为一类。(2)不同时期对戏剧现代化的不同理解及其所达到的深度广度,以及如此理解在戏剧思潮(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戏剧文体(悲剧、喜剧、正剧)、戏剧形式(结构、叙事、手法)、舞台演剧(导演、表演、舞美、观众)中的渗透和体现。(3)收集范围:理论家的论著;剧作家、导演、演员的理论文章或谈创作的重要文献;官方的戏剧政策和文件;以及其他论述戏剧的重要文章。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与百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具有深刻关联。它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戏剧家针对中国戏剧在走向现代历史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展开的关于中国戏剧如何现代化、中国戏剧如何建构现代性的理论探讨,以及对于走向现代的中国戏剧之现代性经验的理论阐释。

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化。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战争环境、国际社会冷战,以及政治“左倾”等影响,百年来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又受到阻滞和扭曲。因此,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有时是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有时却陷入反现代化的泥潭,有时则是打着现代化旗号而实际上是反现代化的。呈现“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1)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萌芽:1897年至1918年,改良戏曲、创造新剧、中西戏剧碰撞、新旧戏剧比较等理论思潮。(2)中国戏剧理论现代性的确立与发展:1918年至1949年,新旧戏剧论争、“爱美的”戏剧、国剧运动、戏剧与时代、戏剧大众化与民族化、戏剧现实主义、戏曲改良、创造新歌剧、历史剧讨论、建立现实主义演剧体系等理论思潮。(3)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曲折进程:1949年至1976年,关于戏曲改革、创建中国话剧演剧体系、“第四种剧本”论争、关于历史剧、新歌剧讨论、关于“社会主义戏剧”、“京剧革命”与“样板戏”等理论思潮。(4)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复苏与重构:1976年至2000年,“问题剧”讨论、“戏剧观”争鸣、话剧探索与变革、戏曲探索与变革、歌剧探索与变革、演剧探索与变革、关于小剧场戏剧、历史剧新探等理论思潮。

该研究成果围绕戏剧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梳理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历程,力求建构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体系。

(1)人的戏剧: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核心理念。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是动态的、发展的,它从萌芽、建构到曲折、重构,有不同的现实指向、理论侧重和争论焦点,然而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鲜明的:“人的戏剧”或曰人学戏剧。因为衡量戏剧优劣高下的价值评判是“人”:戏剧的描写中心是人的生存、生命和思想情感,戏剧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想象性的对象化和确证,戏剧的功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20世纪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现代化、戏剧和戏剧理论现代化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现代化。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人学戏剧其内涵有不同体现或演变。

(2)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几个维度。以“人的戏剧”为核心的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具体来说,其现代性建构主要有五个维度: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理性意识、现实批判精神、真实性原则和戏剧艺术自觉。中国戏剧理论着重是从这些方面建构了现代性基本观念。现代戏剧是人的戏剧,又是审美的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上述现代性建构维度,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走向现代。

(3)多元现代化与“中国戏剧之现代性”。进入20世纪,中国戏剧是“命定地”现代化的。现代化是要推动中国戏剧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故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现代化,与世界戏剧大潮有着深刻关联;然而同时,民族戏曲的独特审美创造,和话剧、歌剧进入中国之后的独特发展进程,又使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其精神内涵与艺术审美具有深刻的民族认同。中国话剧、戏曲、歌剧现代化,其“人的戏剧”核心理念及其现代性维度大体是一致的,但是,它们又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规律。因此,就像世界戏剧现代化具有多样性,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也是多元的。话剧、戏曲、歌剧,它们追求“现代性”,同时强调“民族性”,还在探索各自“戏剧”形态的审美特性,体现出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大潮中的民族主体性,和“中国戏剧之现代性”的独特性。

(4)中国经验、世界视野与民族传统。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危机和挑战,充满种种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后发性,使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现代化,首先是与尖锐复杂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其次是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中引发激烈的中西之争、古今之争。凸显了历史转型期,戏剧与社会(戏剧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关系)、中国与西方(民族戏剧主体性与世界戏剧同构型之关系)、传统与现代(戏剧激进主义与戏剧保守主义之关系)的巨大张力,由此也出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制约着过去也影响到现在及未来中国戏剧和戏剧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

与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同,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并未完成。进入新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必然是继续“走向现代”,同时以自己富于民族性的创造,为世界戏剧理论的丰富性、多样性做出独特贡献。因此,“人的戏剧”核心理念及其现代性维度和“中国戏剧之现代性”,仍然是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主要追求;以“中国经验”为导向,既有西学东渐的世界视野,又有旧学新知的民族传统,仍然是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建构的基本原则。要从真实深刻地表现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生存、生命及思想情感出发,对传统戏曲和戏曲理论进行深度的现代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对外国戏剧和戏剧理论进行充分而又富有主体性的选择和借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继续在古今中外戏剧和戏剧理论的交流与融汇中,完善和深化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

(责编:皮博、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