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通胀预期的动态特征、驱动机制及调控策略研究

2021年04月27日09:46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何启志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通胀预期的动态特征、驱动机制及调控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4AJY027),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朱世友、姚梦雨、夏平凡、刘琦、胡超、马瑛琪、周峰、张晶。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优化与市场的沟通,强化透明度建设,完善预期管理。预期不仅对通货膨胀有重要作用,还会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等活动,因此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出台货币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预期的因素,明确公众与央行的反馈机制,尤其在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的背景下,更要发挥好预期的调节作用,通过预期调控实现均衡发展。重视预期管理,可以未雨绸缪,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政策可能造成的副作用,通过预调微调实现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均衡协调。

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当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实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外汇储备等的动态均衡与协调。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内容

成果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预期问卷调查系统情况,对比分析了差额法、C-P法、改进C-P法、时变系数法在测度通货膨胀预期中的效果,接着将学习型预期理论和调查问卷法结合,提出了可以克服传统方法不足的新方法———滚动法和递归法,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优缺点。

成果分析了新常态条件下中国通货膨胀预期水平波动的典型化事实;基于TGARCH、杠杆SV、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B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通货膨胀预期水平的波动性特征;利用Markov机制转化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基于经济新常态进行了中国通货膨胀预期水平波动性分析。

成果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影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的机理以及多元随机波动模型,对比分析了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测度的多种多元随机波动模型,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与透明度之间的关系。

成果采用不同方法构建了预期信息披露指数,论证了预期信息披露指数构建的合理性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成果基于时变模型遴选出能给通胀预期预测提供额外信息的指标,然后基于常系数模型、Markov模型、贝叶斯VAR模型实证检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驱动因素。

(二)主要研究结论

1.通货膨胀预期测度方面

第一,最适合用来测度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是可预测滚动法。该类方法将学习型预期与调查问卷法结合起来,不仅考虑了公众利用信息、不断通过学习形成预期的实质,解决了传统预期计量方法中,在计算通货膨胀预期时要利用未来数据,随着时间更新已经实现的预期也发生变化的不足,而且也改变了敏感区间固定不变的弊端,可以充分反映随着时间推移、信息更新,通货膨胀上涨、下跌临界值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第二,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稳定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可信性。中央银行拥有海量信息,与公众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能够让公众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所造成的非均衡决策,减少公众决策与货币政策的偏差。

2.通货膨胀预期动态特征方面

第一,中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具有非对称的非线性特征。对物价上涨更敏感,较小幅度的物价上涨便会引起公众通货膨胀预期,而较大幅度的下跌才会使公众形成下跌预期。另外,近年来,物价上涨的临界值仍在不断变低,公众变得更敏感。

第二,多元随机波动模型可以更好地测度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基于全国视角,最适合测度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的模型是t分布下常相关系数带单向Granger效应的二元随机波动模型;基于城镇视角,最适合测度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的模型是t分布下动态相关系数的带单向Granger效应的二元随机波动模型。

第三,通货膨胀预期的波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随机波动模型中的持续性参数和Markov模型的状态持续时间都表明通货膨胀预期的波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通货膨胀预期的波动性和水平项互为因果关系,既存在从通货膨胀预期水平项到波动项的引导关系,也存在从通货膨胀预期波动项到水平项的引导关系。

第四,通货膨胀波动、通货膨胀预期波动之间存在从通货膨胀预期波动到通货膨胀波动的单向溢出效应。预期对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最大,且有逐步增大趋势,预期作用大于惯性的作用,说明公众不只是简单利用以前通货膨胀水平,而是形成预期,通过预期再影响通货膨胀水平,要稳定通货膨胀波动必须先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波动。

第五,货币政策透明度对通货膨胀波动性、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具有重要负向作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以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整体在逐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降低反通货膨胀成本,以较小的产出损失抑制物价、保持物价稳定。

3.通货膨胀预期驱动机制与调控策略方面

第一,间接调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间接引导作用大于实际干预作用,实际干预的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作用微弱,尤其是价格型工具。

第二,基于间接调控视角,媒体舆论和央行信息披露都可以对通货膨胀预期走势起引导作用。其中媒体舆论作用大于央行信息披露,商业媒体引导作用大于官方媒体。说明在间接调控方面,非正规的非官方媒体可以起更大的作用,这说明央行要加大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通胀预期信息的披

露,并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提高信息披露指数的影响力。

第三,基于实际干预视角,货币数量所起作用大于利率作用。这可能由于中国虽然已经处于利率市场化收官阶段,但长期以来利率主要还是官方管制为主,而货币当局也更多地偏好采用数量型工具。

第四,通货膨胀预期具有较强惯性。通胀预期受其滞后项影响,反映出通胀预期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这说明要注意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提前采取应对策略,多采用前瞻性政策降低惯性作用。

第五,通货膨胀预期还主要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由于公众主要根据通货膨胀走势,结合其他信息综合判断未来通胀走势,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三)对策建议

通货膨胀预期在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不仅经济增长驱动因素更多依赖于创新驱动,而且在调控方式上也更注重预调、微调等前瞻性调控方式,更加侧重于预期管理。

第一,完善调查问卷设计制度。从对象、频率、问卷内容等方面完善现有的调查问卷制度。一是对象上,现有的问卷调查系统仅针对城市居民,范围有限,应该扩大调查范围,使得预期数据更具有代表性。二是频率上,现有问卷调查制度采用的是季度数据,下一步可以缩短间隔,采取月度数据。三是问卷内容上,下一步可以在现有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问卷内容,增加“明显上升”“明显下跌”选项,同时增加直接给出数据的方式作为补充。

第二,加强公众经济理论和金融素养教育。通过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利用已有信息形成合理预期的学习能力。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防止预期紊乱,通过加强主动性、前瞻性管理来完善预期调控手段、方式和途径。增强透明度和信息化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公众都关注和善于利用信息的习惯,加大对信息作假的惩罚力度,加强前瞻性管理,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通过引导预期而使公众行为与政府一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注重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时效性、动态性。制定和完善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央行信息披露的内容、频次等做好预案,提高政府通过调控信息来间接调控公众行为的能力,完善信息披露渠道和传导机制,加强信息传播途径的建设,畅通央行信息向公众传递的渠道和途径,减少公众信息搜集成本。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情况动态预调微调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连续性、执行力和可信性,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度,在不同时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时制宜地制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的稳定协调发展。

第四,央行要高度重视预期的作用。央行要将通胀预期的测度、发布和调控作为基本工作之一,不仅要有完善的调查问卷制度,定期公布预期数据,而且要了解公众预期的形成机制、特征,将预期管理作为前瞻性管理方式的抓手和载体。在此过程中,媒体舆论、政府干预都会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多采用这些温和手段来调控通货膨胀预期,间接调控物价。央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发布渠道要不断地加以完善,比如在货币政策公告中提高通货膨胀等信息的披露力度和频次,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信息发布引导公众预期。

第五,要有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的规模、趋势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并积极采取措施提前应对。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官方利率与市场化利率的传导机制、路径,避免利率期限错配,形成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赋予利率期限结构合理有效的通货膨胀预期信息价值。

第六,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在预期管理流程、方式以及应急预案与方法方面的经验,完善现有的预期调控指标、机制和手段,增强预调、微调能力,形成适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预期调控体系。

三 成果的价值

第一,通货膨胀预期测度方面。在分析理论基础和探析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测度方法,既考虑了环比形式又考虑了同比形式,既考虑了全国视角又考虑了城市视角,从多个角度对比分析了通货膨胀预期测度问题。将学习型预期与调查问卷法结合,提出了测度通货膨胀预期的新方法:基于学习型预期的滚动和递归法,克服了传统预期测度方法的不足:测度公众通货膨胀预期需要用到未来的信息、已经实现的通胀预期随着时间更新会发生变化,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第二,通货膨胀预期动态特征方面。较早将随机波动模型应用于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特征研究,对比分析了18种多元随机波动模型对全国通货膨胀与全国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城镇通货膨胀与城镇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的测度效果;多角度论证和检验了货币政策透明度对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波动性、通货膨胀预期波动性的影响。

第三,计量方法方面。方法上采用了时变模型法,不仅系数随时间变化而且模型也随时间变化,时变系数模型法主要基于预测角度,可以有效遴选出能给通胀预期提供额外信息的指标,但在反映相应变量究竟是如何影响通胀预期,包括影响方向等方面还有局限性,所以该成果报告进一步采用了含机制变化的Markov模型以及贝叶斯VAR等方法,增强了实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稳健性。

第四,央行信息披露指数的构建方面。系统研究了央行信息披露指数的构建,利用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基于关键词搜索和整篇通读提取关键词两种方式构建了央行信息披露指数,尽可能确保央行信息披露指数构建的客观性和信息完整性。

(责编:刘琼、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