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日本朱子学文献编纂与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11月19日14:4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主要内容: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文献的编纂整理为中心,由于涉及面广,相关文献的寻找、比较与确定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是一项非常耗时间与费精力的工作。根据项目的这种性质,该项目的执行过程需要许多专家参与文献搜集、点校、鉴别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许多学生参与助研,进行相关文献的录入等工作。为此,前期的项目执行主要在于搜集文献资料与文献录入,根据不同学派进行归类整理。由于前期主要精力放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之中,作为研究部分的研究成果目前有几篇论文,但是发表的还不算很多,相关研究成果将在后期的研究阶段才能更多地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而言,主要进行了四项工作:(1)2018年3月25日召开了一次30多名国内外专家参加的开题研讨会,会上各个子课题的专家,针对自己担任的子课题情况进行总体规划汇报,并对该课题所涉及的文献资料以及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发表,会上听取了国内相关的著名专家的建设性意见。(2)分别于2018年4月15日(水户学朱子学派)、2018年5月20日(海西朱子学派)、2018年6月23日(京师朱子学派)、2018年7月9日(各子课题负责人工作进展碰头会)、2018年12月5日(大阪朱子学派)等不定期进行了五次分课题的小型交流会,汇报相关子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3)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一级学会)协办、孔子研究院承办,于2019年7月27日-28日召开以“儒学的日本化”为主题的大型研讨会,参会者不限于课题组成员,让国内外研究日本哲学与思想的学者参加研讨,参会者70多名,提交会议论文40篇,作为项目执行中期的一次总结与展望,为促进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基础。(4)各个子课题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努力搜集相关文献,进行鉴别、整理、点校,并组织助研学生打字录入,建立各子课题的资料库,为下一步编纂、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内容涉及面太广,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有所不同,有的进展比较快,有的进展较慢,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按照原来的计划有序地进行中。现将各个子课题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京师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

围绕以下四点进行着文献的调查及研究:

1、已经搜集的主要文献

(1)藤原惺窝著作

《藤原惺窝集》(卷上下),思文閣出版,1978年。

太田青丘:《藤原惺窩》,吉川弘文館,1985年。

猪口篤志、俣野太郎:《藤原惺窝·松永尺五》,明的出版社,1982年。

姜沆:《看羊錄 朝鮮儒者の日本抑留記》,平凡社,1984年。

(2)林罗山·林鹅峰·林凤冈著作

《羅山林先生文集》(上下卷),鹈鹕社,1979年。

《羅山林先生詩集》(上下卷),鹈鹕社,1979年。

《林羅山先生外集》,国立公文图书馆藏写本。

《羅山残稿》,国立公文图书馆藏写本。

《大學諺解》,国立公文图书馆藏写本。

《鵞峰林学士文集(上下冊)》,鵜鶘社,1997年。

《鵞峯先生林學士全集》,国立公文图书馆藏写本。

《鳳岡林先生全集》,国立公文图书馆藏写本。

堀勇雄:《林羅山》,吉川弘文馆,1964年。

宇野茂彦:《林羅山·附林鵝峰》,明德出版社,1992年。

鈴木健一:《林羅山年譜稿》,鹈鹕社,1999年。

揖斐高:《江戸幕府と儒学者 林羅山·鵞峰·鳳岡三代の闘い》,中央公論新社,2014年。

(3)木下顺庵著作

《錦里文集》,国书刊行会,1982年。

《尺五堂先生全集》,松永尺五整理,鹈鹕社,2000年。

木下一雄:《木下順庵評伝》,国书刊行会,1982年。

《木下顺庵·雨森芳洲》,明德出版社,1991年。

(4)雨森芳洲著作

《縞紵風雅集 雨森芳洲全書一》,关西大学出版,1979年。

《芳洲文集 雨森芳洲全書二》,关西大学出版,1980年。

《芳洲 外交關係資料書翰集 雨森芳洲全書三》,1982年。

《続 芳洲外交關係資料集 雨森芳洲全書四》,1984年。

上田正昭:《雨森芳洲》,密涅瓦书房, 2011年。

信原修:《雨森芳洲》,明石书店,2015年。

永留久惠:《雨森芳洲》,西日本新闻社,1998年。

(5)室鸠巢

《鳩巢先生文集》,鵜鶘社,1991年。

《貝原益軒·室鳩巢》,岩波书店,1970年。

《中村惕齋·室鳩巢》,明德出版社,1983年。

(6)新井白石

《折りたく柴の記》,岩波书店,1999年。

《新井白石》,岩波书店,1975年。

《三宅觀瀾·新井白石》,明德出版社,1984年。

宫崎道生:《新井白石》,吉川弘文馆,1989年。

勝田勝年:《新井白石の学問と思想》,雄山阁,1973年。

2、“京师朱子学派”的思想形成与相关问题研究的再认识

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三联书店、1958年)一书在分析江户时代朱子学兴盛的原因问题时,尤其重视在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大陆士人与江户知识界人士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状况,列举了朱舜水等明清交替之际渡日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影响。但目前学术界中,关于此问题的见解不一。有学者重视包括朱子学著作在内的宋儒新注书最初由寺院僧人携至日本并在学问僧中间流传的实情;也有的研究者更为重视李氏朝鲜朱子学对江户朱子学的实际影响。

针对此一研究现状,本课题组首先梳理宋学在日本的流传经过,然后通过研读文献,期望能深入分析五山佛教、朝鲜朱子学、明清时期渡日学人对京师朱子学派各主要人物的具体影响。初步获得的思路是,京师学派朱子学的思想来源多元,随时代迁移,其代表人物所受影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3、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已基本完成对藤原惺窝和林罗山的总体把握

对藤原惺窝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排佛归儒”的定论展开,研究总体认为:作为日本近世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的先驱,藤原惺窝的思想一直被视为有着“排佛归儒”的历程。然而“排佛”和“归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排佛归儒”之“惺窝像”的原始文本——林罗山的《惺窝先生行状》为文献依据,一方面通过对惺窝“排佛”现象的一一辨析,试图厘清惺窝“脱佛”而非“排佛”的思想转向;另一方面通过把握惺窝“归儒”前后的思想变化,从而在廓清惺窝“深衣道服谒”见德川将军事件始末的基础之上,探究惺窝所归之儒究竟为何,以期还原出一个更为贴近史实的“惺窝像”。

对林罗山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与朱子学的关系展开,研究总体认为:“曲学阿世之魁”是堀勇雄以来学界对林罗山的主流评价,然而如果将罗山置于日本儒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此一“罗山像”的不合理之处。以石田一良的“从俗的逻辑”为基点,可以在日本思想史的脉络中梳理出“制作的逻辑”与之相对应。本研究即是从“制作的逻辑”出发,以传播朱子学之志、排斥非朱子学、建立朱子学之教为三个节点来观照罗山的生平与思想,从而描绘出罗山一以贯之推进朱子学“官学化”的进程。“制作的逻辑”不仅为罗山的“两面性”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方案,而且能够揭示林家之学与后来的荻生徂徕之间深刻的联系,从而为解构井上哲次郎以来的朱子学派与古学派之间的断裂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以上的属于迄今为止的阶段性研究,已经完成了几篇研究论文,其中一篇已经在《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上刊载,其他还有两篇《“归儒”何必“排佛”——论日本近世儒学的先驱藤原惺窝》、《町人化的知识人——从“制作的逻辑”管窥林罗山之“志”》也已经分别在瑞士举办的国际中国哲学年会(ISCP,2019年7月)和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举办的“近代东亚的知识生成与变异”学术论坛(2019年5月)上作了发言。

4、继续收集与深研精读相关文献

本课题组对相关人物的著作进行了认真搜集整理、排序,初步遴选出一部分著作进行录入打印。同时,对相关文献资料及先行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精读及分析。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二、海西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

由于这个学派的命名属于朱谦之的划分方案,相关人物较少,主要是安東省菴和其门下贝原益轩,现在主要进行了以下收集与研究工作。

1、已经收集的主要文献

『柳川市史編集委員会編『安東省菴集』影印編1~3

2、对安东省庵和贝原益轩的研究

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儒学作为相对于“虚学”佛教的“实学”逐渐获得独立的发展,尤其是在朱舜水实学思想和罗钦顺“理气为一物”论的影响下,朱子学者安东省庵和他的同门贝原益轩等人把朱子学的“理”从先验的理转化为经验的理,主张“理气合一论”,其后学新井白石进一步发展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重视实用性、实践性和经验性。他们在近世日本传播和普及朱子学的过程中,推动了朱子学从形而上学的道德主义向经验合理主义的转变,为实证科学和经验科学在日本社会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在这样认识的过程中,初步完成了一篇论文《朱子学在江户时代的一种“日本化”模式---以安东省庵为例》(已刊载《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接着将要对贝原益轩的相关思想展开研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企图论证这个学派是否得以成立的问题。此项研究正在进行中。

三、海南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

本子课题人物复杂,分散,且相关文献搜集极其困难,为此,聘请日本关西大学非常勤讲师、吾妻重二的高弟榧木亨博士担任子课题负责人,让其在日本帮助搜集资料、展开相关研究。迄今为止,课题组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着文献、的调查、搜集及相关研究工作:

1、已经收集的主要文献

(1)大高坂芝山(1647-1713)著作

《芝山南学伝》

《南学遺訓》

《適従録》

(2)山崎闇斎(1618-1682)著作

《闢異》

《仁説問答》

《経名考》

《文会筆録》

《敬斎箴》

《朱易衍義》

(3)佐藤直方(1650-1719)著作

《学談雑録》

《辨伊藤仁斎送浮屠道香師序》

《鬼神集説》

《敬義内外考論》

《湯武論》

《道学標的》

《排釈録》

门人著作:

稲葉黙斎(1732-1799):《先達遺事》、《墨水一滴》

伴部安崇(1668-1740):《敬義内外考》

(4)浅見絅斎(1652-1712)著作

《聖学図講義》

《六経編考》

《辨大学非孔子之遺書辨》

《養子弁証》

《敬義内外説》

《語孟字義弁批》

门人著作:

鈴木貞斎(1680-1740):《神學古今辯》、《辨伊藤維楨号仁斎》

(5)三宅尚斎(1662-1741)著作

《黙識録》

《氏族弁証附録?同姓為後称呼説》

《祭祀来格説》

《為学要説》

门人著作:

久米訂斎(1699-1784):《晩年謾録》

石王塞軒(1701-1780):《孟子記聞》

山田慥斎(1781-1846):《闇斎先生年譜》

上月専庵(1704-1752):《徂徠学則辨》

蟹養斎(1705-1778):《俗儒辨》、《非徂徠学》、《辨仁斎徂徠二先生学書》、《辨復古》

(6)谷秦山(1663-1718)著作

《朱学伝来記》

2、对“海南朱子学”名称及概念的再探讨

朱谦之先生在《日本的朱子学》(三联书店、1958年)一书中,采用了“海南朱子学”的说法,但在现在的学术界中,只有少数研究者使用这一名称,更多研究者所使用的是“崎门学派”或“暗斋学派”等名称。因此,本课题组首先探讨“海南朱子学”所指的内容及概念,同时将“海南朱子学”与“崎门学派”、“暗斋学派”的关系及差异进行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本课题组将对“海南朱子学”这一名称是否适用于本课题,进行重新确认。

3、对于已经收集的相关文献的研读

相较于其他学派,“海南朱子学”弟子人数更为众多,现存的著作也更多。因此,本课题组对其中人物及著作进行排序,并对相关文献资料及先行研究进行了收集、精读及分析。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完成研究论文《山崎闇斋的“神儒妙契”思想》,并已经在日本学术期刊投稿,现正在审稿之中。

四、大阪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

大阪朱子学派出现在“宽政异学之禁”以后,历来在日本颇具争议,井上哲次郎在《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一书中,并没有关于这个学派的任何阐述,也就是说,把其排除在日本朱子学之外。但是,在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中出现了这个学派名称与划分。为此,该学派在日本学界被研究的论著很少。关于大阪朱子学派,主要是以“怀德堂”为中心,这个学派一般被称为“怀德堂学派”。“怀德堂”在明治初年关闭,后来在重建“怀德堂”之“怀德堂纪念会”的努力下,20世纪初其活动逐步得以复兴。到了1949年,在二战中幸免于战火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其藏书,全部赠与大阪大学,在该大学设立“怀德堂文库”,并由文学部负责整理工作。现在大量文献由该大学附属图书馆保管。然而,由于“怀德堂”相关文献正式出版的较少,需要得到大阪大学的支持才能得以阅读。近年来,正在努力进行着数据库化的建设工作。现在一小部分文献可以通过购买数据库的CD得以阅览。本课题组迄今为止主要工作如下几项:

1、购买“怀德堂文库”CD资料,并进一步搜集尚未数据化的大量其他文献,目前已经收集的主要相关文献如下:

由五井持轩、三宅石庵讲授,其弟子加藤信成、土桥宗信、加藤信昌记录的课堂讲,取名《论语闻书》,其中一、二、四、五、六册已经收集,而第三册尚未找到。这些文献尚未整理,只是当年的手稿。

三宅石庵《怀德堂考定中庸》

五井兰州《非物篇》《中庸首章解》

中井竹山《诗断》《礼断》《四书断》《四书句辨》《易断》《尚书管见》《非征》《草茅危言》等

中井履轩《七经雕题》《七经雕题略》《七经逢源》《华胥国物语》等

井狩雪溪《论语征驳》

富永仲基《出定后语》

山片蟠桃《夢の代》

并河寒泉《辨怪》

西村天囚《怀德堂考》

汤浅邦弘《怀德堂事典》

陶德明《懐徳堂朱子学の研究》

2、关于怀德堂的研究,学界并不多见,近年来在大阪大学的相关学者,如汤浅邦弘等人的努力下,逐渐有了一定的影响。关于怀德堂的学问特色以朱子学为基本,并吸收诸家长处,具有柔软的折中特色。第一代学主三宅石庵具有杂学倾向,正因此被称为“鵺学问”,意思是来路不明、不知所云的杂学。但是正是这种特点,形成了怀德堂自由的批判精神。经过五井兰州、中井竹山的努力,确立了以朱子学作为其立学根本,从而趁着宽政异学之禁的政治之风,获得了幕府承认的官学地位。那么,怀德堂与宽政幕府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是研究怀德堂学派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此其一。其二,怀德堂在日本古代学界引人注目的主要有五个方面:(1)对于《中庸》存在错简问题的独特见解之“中庸错简说”的提出;(2)怀德堂学派的学问与从来的“知先行后”或“知后行先”以及“知行合一”三种观点有所不同,具有“知行并进”的认识倾向。(3)对于荻生徂徕古文辞学的批判;(4)对于迷信、鬼神的否定之合理主义倾向;(5)采用怀德堂学派独特的汉文训读法。本课题组的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上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任务以五井兰州、中井竹山、五井履轩、富永仲基、冰盒寒泉等。目前,正在研读文献,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已经完成研究论文《怀德堂学派的知行论》、《中井竹山的文章观》,正在投稿待审核阶段。

3、为了使该子课题的研究得以深入进行,于2019年3月底,聘请了大阪大学汤浅邦弘教授来我院讲学,专门针对怀德堂学派的问题,进行了为期4天的专题讲座,对于本课题组深入理解“怀德堂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期间还就相关文献的搜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得到相关帮助的承诺。

五、宽政期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

1.目前,本课题组已搜集的基础文献资料如下:

【日文书目】

柴野栗山「栗山上書」、滝本誠一編『日本経済叢書』巻17、大正四年(1915)。

柴野栗山「栗山堂詩集」、『詩集日本漢詩』第七巻、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柴野栗山著『訓點栗山文集』、香川縣丸龜中學校藏版、大阪:大阪活版製造所、1906年。

东讃柴『雜字類編』(上、下。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尾藤二洲「素餐録」、「正学指掌」、頼惟勤校注『日本思想大系?37徂徠学派』、東京:岩波書店、1972年。

尾藤二洲「素餐録」、「正學指掌」、井上哲次郎编『日本倫理彙編卷八?朱子学派之部(下)』、東京:育成會、1902年。

尾藤二洲「称謂私言[批評附]」、「称謂私言」、「冬読書余」、関儀一郎編『続日本儒林叢書 第二册?続編解説部第一及雑部』巻08?編19、東京:鳳出版、1978年。

尾藤二洲「静寄軒集」、頼惟勤編『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十巻、東京:ぺりかん社、1991年。

尾藤二洲「静寄軒集」、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日本漢詩』第七巻、東京:汲古書院、1991年。

尾藤二洲「静寄余筆」、関儀一郎編『続日本儒林叢書 第二册?続編解説部第一及雑部』巻02?編05、東京:鳳出版、1978年。

尾藤二洲『流水居文稿』(乾、坤2巻。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尾藤二洲『尾藤二洲先生自筆文稿』(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内田周平校『二洲先生擇言』、1935年。(東洋大学图书馆藏版)

尾藤二洲『二洲先生草稿』(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古贺精里「十事解」、「極論時事封事」、「經濟文錄」、滝本誠一編『日本経済叢書』巻17、東京:日本經濟叢書刊行會、1915年。

古贺精里「精里全書」、梅澤秀夫編『近世儒家文集集成』第十五巻、東京:ぺりかん社、1996年。

古賀精里「精里集抄」、松下忠、佐野正巳編『詩集日本漢詩』第七巻、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古賀精里著「大學章句纂釋」、「大學諸説辯誤」、『日本名家四書註釈全書. 学庸部1』(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頼春水「正学指掌」、頼惟勤校注『日本思想大系?37徂徠学派』、東京:岩波書店、1972年。

頼春水:「在津纪事」(上、下)、「師友志」、『春水遺稿別録』巻1(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赖杏坪「原古編」、井上哲次郎编『日本倫理彙編卷八?朱子学派之部(下)』、東京:育成會、1902年。

佐藤一斎著、岡田武彦監修『佐藤一斎全集第一巻?政教論考』、東京:明徳出版社、1990年。

佐藤一斎『新註言志四録』、東京:明治書院、1936年。

佐藤一斎『中庸欄外書』3巻(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佐藤一齋「論語欄外書」、『日本名家四書註釈全書. 論語部1』、1922-1926年。(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佐藤一齋「孟子欄外書」、『日本名家四書註釈全書. 孟子部1』、1922-1926年。(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版)

安積艮斎『艮斎文略訳注』、東京:明徳出版社、2013年。

安積艮斎「艮斎詩略」、『詩集日本漢詩』第十六巻、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

安積艮斎「朱学管窺」、関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解説部第二』巻06?編27、東京:鳳出版。

安積艮斎「荀子略説」、関儀一郎編『続日本儒林叢書 第二册?続編解説部第二及随筆部第三』巻10?編02、東京:鳳出版。

安積艮斎「南柯余編」、関儀一郎編『日本儒林叢書?随筆部第二』巻02?編10、東京:鳳出版。

安積艮斎「史論」、関儀一郎編『続日本儒林叢書?解説部第一及雑部』巻08?編14、東京:鳳出版。

木崎愛吉等編『賴山陽全書』、廣島:賴山陽先生遺跡彰顯會、1931年。

松平定信「退閑雑記」、寛政九年(1797)、森銑三、北川博邦編『続日本随筆大成』第六巻、東京:吉川弘文館、1980年。

松平定信「政語」、奈良本辰也編『日本思想大系?38近世政道論』、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

松平定信著、江問政發編輯『楽翁公遺書』(上、中、下巻)、松平家藏版、東京:八尾書店、1893年。

松平定信著、和田綱紀編『楽翁公と教育』、東京:九華堂、1908年。

松平定信『宇下人言?修行録』、東京:岩波書店、昭和17。

中村幸彦校訂『日本思想大系?47近世後期儒家集』、東京:岩波書店、1972年。(其中《<付錄>寛政異学禁関係文書》部分是非常关键的文献)

司法大臣官房庶務課編『徳川禁令考』、東京:吉川弘文館、1931年。

松村操『近世先哲叢談.正編』(上、下巻)、文永堂藏版、1898年。

德川公繼宗七十年祝賀記念會編『近世日本の儒學』、東京:岩波書店、1939年。

重田定一『岡田寒泉傳』、東京:有成館、1902年。

岡田武彦『岡田武彦全集?21江戸期の儒学』、東京:明徳出版社、2010年。

高瀬代次郎『冢田大峰』、東京:風光館書店、1919年。

加藤政之助『日本之儒教』、日本儒教宣扬会、1934年。

頼惟勤『日本の名著?28頼山陽』、東京:中央公論社、1972年。

渡辺浩『近世日本社会と宋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

井上哲次郎『日本古學派之哲學』、東京:富山房、1926年。

井上哲次郎『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東京:富山房、1937年。

渋沢栄一『楽翁公伝』、東京:岩波書店、1938年。

『岩波講座日本歴史?近世4』、1976年。

神宮司庁編『古事類苑.第32冊』文学部三十、東京:吉川弘文館、1928年。

平石直昭『日本政治思想史―近世を中心に―』、千葉: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1年。

尾藤正英『江戸時代とはなにか―日本史上の近世と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ヘルマン?オームス著、黒住真ほか訳『徳川イデオロギー』、東京:ぺりかん社、1990年。

R.P.ト?ーア著、松居弘道訳『江户時代の教育』、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阿部吉雄『日本朱子学と朝鮮』、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

本山幸彦『近世儒者の思想挑戦』、京都:思文閣出版、2006年。

島田英明『歴史と永遠:江戸後期の思想水脈』、東京:岩波書店、2018年。

福田殖『日本と朝鮮の朱子学』、東京:研文出版、2016年。

宮城公子『幕末期の思想と習俗』、東京:ぺりかん社、2004年。

和島芳男『昌平校と藩学』、東京:至文堂、1962年。

和島芳男『日本宋学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年。

黒住真『近世日本社会と儒教』、東京:ぺりかん社、2003年。

渡辺浩『日本政治思想史[十七?十九世纪]』、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0年。

加地伸行『儒教とは何か』、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年。

加地伸行『沈黙の宗教――儒教』、東京:筑摩書房、1994年。

頼祺一『近世後期朱子学派の研究』、広島:溪水社、1986年。

笠井助治『近世藩校の綜合的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2年。

内田周平『寛政三博士の学勲』、東京:谷门精舍、1931年。

『復古思想と寛政異學の禁―封建秩序の崩壊過程に於ける葛藤―』、東京: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7年。

辻本雅史『近世教育思想史の研究―日本における「公教育」思想の源流―』、京都:思文閣出版、1990年。

前田勉『江戸後期の思想空間』、東京:ぺりかん社、2009年。

前田勉『江户教育思想史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2016年。

三谷博『明治維新を考える』、東京:岩波書店、2012年。

石川謙『近世日本社會教育史の研究』、千葉:青史社、1976年。

石川謙『日本庶民教育史』、東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8年。

石川謙『日本学校史の研究』、東京:小学館、1960年。

真壁仁『徳川後期の学問と政治―昌平坂学門所儒者と幕末外交変容―』、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7年。

中野三敏『十八世紀の江戸文芸―雅と俗の成熟―』、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

陶徳民『懐徳堂朱子学の研究』、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1994年。

丸山真男著、松沢弘陽、植手通有編集『丸山真男集』第二巻、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田原嗣郎『徳川思想史研究』、東京:未來社、1992年。

土田健次郎『江戸の朱子学』、東京:筑摩書房、2014年。

相良亨『近世日本における儒教運動の系譜』、東京:理想社、1965年。

小島康敬『徂徠学と反徂徠』、東京:ぺりかん社、1994年。

小島毅『儒教が支えた明治維新』、東京:株式会社晶文社、2017年。

小島毅『宋学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創文社、1999年。

小島毅『朱子学と陽明学』、東京:筑摩書房、2013年。

小島毅『宗教の世界史5?儒教の歴史』、東京:山川出版社、2017年。

衣笠安喜『近世日本の儒教と文化』、京都:思文閣出版、1990年。

衣笠安喜『近世儒学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6年。

苅部直『日本思想史への道案内』、東京:NTT出版、2017年。

竹内誠『寛政改革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年。

子安宣邦『方法としての江戸』、東京:ぺりかん社、2000年。

子安宣邦『江戸思想史講義』、東京:岩波書店、1998年。

【中文书目】

[美]杜维明著,钱文忠,盛勤译:《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6月第1版。

[美]Robert N. Bellah(贝拉)著,王晓山、戴茸译:《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陈景彦、王玉强:《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日]荻生徂徕著,龚颖译:《政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1月第1版。

高明士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黄俊杰:《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4月初版。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6月版。

黄俊杰编:《东亚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日]吾妻重二著,傅锡洪等译:《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3月第1版。

[日]尾藤正英著,彭曦译:《日本文化的历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三月第1版。

杨儒宾:《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11月初版。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4月第1版。

[日]佐佐木毅、[韩]金泰昌主编,刘雨珍等译:《日本的公与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版。

张立文、李甦平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Peter K. Bol(包弼德)著,王昌伟译:《历史上的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陈来:《东亚儒学九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8月第1版。

[美]Benjamin A. Elman(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国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李卓、许译兮、郭丽等著《日本近世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16年。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

[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德川思想小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张宝三、徐兴庆合编:《德川时代日本儒学史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张宝三、杨儒宾编:《日本汉学研究初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朱谦之:《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2月第1版。

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日]岛田虔次著,甘万萍译:《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日]岛田虔次著,蒋国保译:《朱子学与阳明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日]渡边浩著,区建英译:《东亚的王权与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孙歌:《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12月第1版。

[日]子安宣邦著,陈玮芬译:《东亚儒学:批判与方法》,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12月初版二刷。

[日]内藤湖南著,刘克申译:《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

[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1月第1版。

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张立文:《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日]吾妻重二著,傅锡洪等译:《朱子学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3月第1版。

王青:《日本近世思想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王青主编:《儒教与东亚的近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日]子安宣邦著,丁国旗译:《江户思想史讲义》,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7月第1版。

[日]辻本雅史著,张崑将、田世民译:《日本德川时代的教育思想与媒体》,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初版。

【英文书目】

C. Andrew Grestle ed., 18th Century Japan: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H. D. Harootunian, Chapter 2: Late Tokugawa Culture and Thought, in Marius B. Jansen ed. The Emergence of Meiji Jap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Kiri Paramore, Japanese Confucianism: A Culthral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Hoyt Cleveland Tillman, 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is’s Ascendanc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Nakajima Takahiro(中島隆博), The Formation and Limitations of Modern Japanese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for the Nation and Confucianism for the People, in Roger T. Ames, Peter D. Hershock eds., Confucianisms for a Changing World Cultural Ord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8.

R.P.Dore, Education in Tokugawa Jap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Robert N.Bellah, Tokugawa Relig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2.对于现有文献材料,将围绕以下两点为中心展开具体的分析及研究:

(1)关于宽政异学之禁的主体人物——“宽政以后的朱子学派”的再探讨

首先,关于主体人物之名称的使用问题,目前学界尚无定说。本课题组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梳理发现,以往的研究者多直接使用“朱子学派”(或者特指暗斋学派为主的朱子学派)予以表示,并未与之前的德川时期的朱子学作明确的区分。自井上哲次郎在《日本朱子学派之哲学》一书中使用“宽政以后朱子学派”这一特定的名称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有意识地开始使用特定的名称来指称这一时期的朱子学派。朱谦之先生在《日本的朱子学》(三联书店、1958年)一书中,亦沿用了“宽政以后的朱子学派”的说法。除此以外,其余学者多采用了其他不同的名称,如“后期朱子学”、“正学派”、“正学派朱子学”、“朱子学正学派”和“宽政正学派”等,简言之主要以时间(宽政时期)或学派(朱子学/正学派)为依据而划分。

本课题组根据宽政异学之禁相关文献的分析,选择使用“正学派朱子学”一词,原因如下:第一,用于强调这一主体在这一时期的特殊身份——“正学”,第二,用于表明这一主体的基本学派归属——朱子学派。当然,这里所认为的基本学派归属,并非基于明确的师门传承关系,或直接的文献依据,主要依据于此几位儒者既直接参与了以宽政异学之禁事件为核心的学政改革,极大地推进了朱子学在昌平坂学问所及藩校中作为“正学”的确立与普及。因此,普及“正学”与维护“朱子学”皆可视为的这一主体的共同特征,因此选用了这一名称。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课题组将宽政异学之禁的主体研究人物限定在了以下几位儒者之中:西山拙斋(1735—1798)、柴野栗山(1736—1807)、冈田寒泉(1747—1817)、尾藤二洲(1750—1817)、古贺精里(1750—1817)和赖春水(1746—1816)等。

其次,关于“正学派朱子学”的学政思想,至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朱谦之先生在《日本的朱子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一时期的朱子学思想毫无创见可言,是无价值、无意义的,没有介绍与研究的必要。朱谦之的观点基本沿袭了井上的说法,虽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色,但不得不承认其批判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若单从学问本身的发展而言,这一时期的朱子学者们的确并未从思想内容的创新上着力,可以承认正学派朱子学的思想基本是依循了程朱之学说,并无特别的发挥与创见,甚至连流传下的一手文献都非常有限。若与宽政改革之前的仁斋学、徂徕学所建构的思想体系相比,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自然相形见绌。这一点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被以往的研究者批判得最多的一点。

但是,抛开儒学本身的思想内容而言,若尝试将这一时期的朱子学发展置于德川儒学思想史发展之中予以重新梳理,则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朱子学向“官学”发展的努力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课题组不再选择从儒学思想自身的角度,通过整合正学派朱子学的儒学思想内容,以此判断其学问的特点与价值的研究方法,而是尝试从儒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的角度,梳理在以宽政异学之禁为核心的学政改革中,正学派朱子学这一主体的学政思想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并以此重新认识其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定位。

本课题组经过系统地整理与分析,认为可以从“道、学、政”三个维度出发,以“正统”思想为基本线索,重新构建正学派朱子学的思想体系。具体而言,“道统”思想作为正学派朱子学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成为了正学派朱子学展开论证的理论武器,“学统”思想则作为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从历史层面、理论层面以及现实层面三个角度的展开论证,进一步上升至政治层面的“政统”思想既符合了当时统治者对于风俗教化的需要,更作为一种理念化的正统思想而存在于幕末时期。进一步,此“政统”思想发展至明治维新时期亦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推进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儒教的王权论”或“儒教的名分论”。

以上,根据以上对于正学派朱子学学政思想置于儒学体系内部的思想框架的重新构建,可以明晰以异学之禁为代表的学政改革在儒学思想史脉络中的历史定位,并结合幕末及明治时期的思想潮流而反思其学政思想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所在。后者有待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展开讨论与分析。目前已经完成的研究论文《道统?学统?政统——以“宽政三博士”为中心试探宽政异学之禁的学政思想》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召开的“传统与变革:转型期的东亚社会”学术论坛(2019年5月)上做了发言。

(2)关于“宽政异学之禁”这一核心事件的再探讨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本课题组认为对于宽政异学之禁影响下的朱子学的发展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几位主体人物(正学派朱子学)之上,必须结合该事件前后的德川政治、文化、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因此,本课题组以“宽政异学之禁”事件为核心,以正学派朱子学的学政思想为中心,并从德川政权、昌平黉学问所与各藩藩校等多角度出发,更全面地对这一时期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发展进行探讨与评价。

目前,从德川政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本课题组发现“宽政异学之禁”事件的核心人物——主导宽政改革,发布异学禁令的老中首座松平定信,是认识宽政异学之禁的本质及其对德川儒学史发展的影响的突破点。通过对松平定信生平及其思想的梳理,发现被视为“异学”之首的徂徕学原本是定信本人所深受影响的学说之一,却在异学之禁中受到排斥。本文通过梳 理,发现定信本人思想具有多层性,其中徂徕学处于其思想底层,而朱子学处于其思想表层。 进一步回归到此事件的历史世界中去,则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学问方面的孰正孰 异,而在于政治立场上的尊王还是尊幕。厘清这一事实后,宽政异学之禁的真正目的与历史 定位也就随之明晰。以定信为突破口,可以重新梳理江户后期儒学发展的脉络,即宽政异学 之禁并非意味着儒学进入了衰落甚至崩溃阶段,毋宁说正相反,一方面,日本朱子学真正获 得了官方正统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日本儒学也经由一系列的学政改革,逐渐向日本社会的武士阶层以及大众阶层普及开来,到了近代,更成为了明治维新的精神支撑。

以上是从德川政权的角度所作的相关整理与研究。已经完成的研究论文《宽政异学之禁新论——以松平定信为视角》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召开的国际中国哲学会年会(ISCP,2019年7月)上做了发言(此文已经收入《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9年5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除此以外,从昌平黉学问所与各藩藩校等角度出发的研究也将尽快作出整理与分析。

六、水户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

2018年7月11-19日,课题负责人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成员访日,走访东京、关西、北海道,与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大阪大学、关西大学、京都大学、立命馆大学等日本研究儒学的学者座谈,了解日本儒学研究的最新情况和动向、面临的课题等,建立起了研究人脉和网络。

2019年1月17日至2月16日,课题负责人在国际日本文化中心(京都)访学,除了讲演、学术交流以外,主要任务就是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收获颇丰,现在收集到的主要资料如下:

(1)高須芳次郎編《水戸学全集》(六册,日東書院出版1933-34年刊);

(2)菊池謙二郎等著《水戸学集成》(六册,国書刊行会, 1997年刊);

(3)高須芳次郎編《水戸學辭典》(水户学大系刊行会刊,1942年)

(4)高須芳次郎編《水戸學大系》(水户学大系刊行会刊,1941-42年)

(5)今井宇三郎, 瀬谷義彦, 尾藤正英校注.《水戸學》岩波书

店,1973.4.(日本思想大系53) 等。

关于该子课题的研究,目前阶段已经完成一篇论文《会泽正志斋<新论>中的国

家思想》,此文正在投稿待审核阶段。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对在本项目开始学界前已积累的先行研究成果进行调查和阅读。主要利用了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日本)提供的日本古典籍综合目录数据库(http://base1.nijl.ac.jp/infolib/meta_pub/G0001401KTG)、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日本)提供的CiNii(https://ci.nii.ac.jp/books/),以及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提供的国立国会图书馆检索(https://iss.ndl.go.jp/?locale=ja&ar=4e1f)、日本各大学图书馆、资料馆、纪念馆等以及中国知网和其他相关网络学术资源。已对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阅读利用。调查重要文献的各地馆藏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赴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编纂资料集时,为避免因版权、所有权产生不必要的问题,对于已有电子版在网络中公开的相关文献,尽量使用其电子版。

各个课题组在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基础上形成一些初步想法,有些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了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1)参加“浙学传承与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第四届学术年会浙学专场(2018年6月22日至24日,浙江师范大学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学刊》杂志社、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承办)并发言。报告题目为“日本朱子学家林罗山的孙吴兵法观——兼与叶适、陈亮比较”。

(2)参加“日本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学术研讨会”(2018年6月25—27日,厦门大学)并发言。报告题目为“林罗山对朱子学的承与传:以四端七情论为例”。

(3)参加“周边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东亚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12月14—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韩国儒教学会)并发言。报告题目为“《学蔀通辨》在李氏朝鲜、德川(江户)日本的流传”。

(4) 参加“书志学与东亚思想互动工作坊”(2019年6月17日、山东大学哲社院)并发言。报告题目为“《学蔀通辨》与林罗山”。

(5)《“归儒”何必“排佛”——论日本近世儒学的先驱藤原惺窝》一文在2019年7月瑞士举办的国际中国哲学年会(ISCP)会议上报告。

(6)《町人化的知识人——从“制作的逻辑”管窥林罗山之“志”》一文入选2019年10月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近代东亚的知识生成与变异”会议参会论文。

(7)2019年5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召开的“传统与变革:转型期的东亚社会”学术论坛,报告论文题目为《道统?学统?政统——以“宽政三博士”为中心试探宽政异学之禁的学政思想》。

(8)2019年7月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召开的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年会,报告论文题目为《宽政异学之禁新论——以松平定信为视角》。

(9)2018年11月23-24日,日本东北大学、上智大学、冈山大学的部分学者和本课题组成员合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召开了“日本怀德堂朱子学学术研讨会”,该会议论文成果将刊登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编的《日本学研究》第31辑(计划2019年8月底出版)上。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自2018年3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江户时代日本朱子学的发展与演变暨《日本朱子学文献编纂与研究》重大项目开题研讨会”以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由子课题负责人主编的研究文献资料一本。具体情况如下:

(1)《林罗山理气论的思想特色》(刊于《中国哲学史》2018年4期)

(2)《朱子学在江户时代的一种“日本化”模式——以安东省庵为例》(刊于《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

(3)《「茗飲」から「品茗」へ》(刊于日本《アジア文化研究》第45号)

(4)《“和合学”与企业成功之道——企业和合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刊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5)子课题负责人郭连友主编出版了论文集《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9年5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刊)。该论文集中收录了数篇与本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如:朱坤容:人道与仁道:和辻哲郎伦理学中的儒学思想;陈化北:富永仲基的“诚之道”;刘莹:“归儒”何必“排佛”——藤原惺窝之“排佛”辨;党蓓蓓:对横井小楠的海防观的考察;关雅泉:林罗山的朝鲜观——以《寄朝鲜国三官使》为中心;王茂林:宽政异学之禁新论——以松平定信为视角。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根据迄今为止的研究情况,虽然文献搜集与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着,但是各子课题在研究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国内目前能够发表关于日本研究的刊物非常之少,课题组成员虽然已经完成了多篇专题研究论文,却都未能找到相应的核心期刊给予刊登的机会。关于各子课题的研究心得以及建议与展望如下:

1.京师朱子学派

(1)“和文” 资料、“谚解”类作品的处理问题

在“京师朱子学”学派中,藤原惺窝有不少使用“和文”,而非“汉文”撰写的文献;林罗山、新井白石等人也有不少“和文”作品或谚解类著作(以和文对中国传统典籍进行进行的通俗性注释文本)。文献编纂作为本课题的目的之一,需对相关文献进行“翻刻”,原则上对“和文”资料不予收录。但是,若将“和文”文献全部排除,则会妨碍对“京师朱子学”的全面理解。因此,今后将尝试在“汉文”资料的解题以及“京师朱子学”的思想内容进行研究的部分中,对相关“和文”资料、“谚解”类作品的存在及价值等加以说明。

(2)对“加训点”类作品的处理问题

京师朱子学派朱子学家在日本传播朱子学时有过一项特殊的贡献,即他们努力对中国的朱子学文献施加“训点”、帮助日本读者阅读理解,以此来推动普及。这类“作品”看似原创性不强,但在日本朱子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本课题组研究目标为“文献编纂与研究”,主攻对原创性作品的整理编纂与研究,但我们仍希望能在对京师学派各思想家的业绩介绍中论及这类作品,并强调其在日本朱子学发展史上的思想意义。

(3)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京学派”内部人物按照主张和师承的差异,或可进一步细分,然而如何确定划分的依据以及人物的归类,还需要在分析更多人物思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展开。

(4)“京学派”实为江户时期朱子学展开的源流,如何确定其与之后的朱子学派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后期与其他课题组展开充分讨论。

(5)日本儒学方向的研究在国内投稿实在不易,这是本研究项目的最大难题,期待后期能找到合作的学术期刊,以组稿的形式投稿,以达到一定的发稿数量,可以让学界更充分地了解项目的进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情况。

2. 海西朱子学派

本学派的人数最少,如何更大范围地建构该学派的文献资料,必须在论证的基础上扩大学者的数量,同时又能为该学派的存在提供充分的资料支撑。这是目前资料收集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3.海南朱子学派

(1)写本(抄本)的处理以及版本考察

崎门学派的文献中,存在刊印本与手抄本并行的情况,此外还有大量文献仅存有手抄本。在这种情况下,定本的选定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本研究组将再度引进数名日本学者,在专门指导下处理此类问题。

(2)“海南朱子学”的名称

如前文所述,朱谦之所使用的“海南朱子学”一词,与现在学术界中所使用的“海南朱子学”的名称,在概念与内涵上均存有差异。因此,作为本课题组的课题名称,使用“海南朱子学”一词并不能十分准确的表述课题内容。基于上述考量,本课题组将计划更名为“海南朱子学及崎门学(暗斋学)”。

4. 大阪朱子学派

(1)该学派的大量文献都是尚未复刻的手抄本,除了“汉文”文献之外,还有一些“和文”文献。这些文献如何取舍,是该子课题的一个难题。

(2)该学派虽然追求以朱子学为基本,但是内部存在着明显折中的倾向,如何处理这些不同倾向的文献将在此后的研究中加以鉴别。

(3)该学派以批判“古学派”为特色,但是“古学派”最初也是出自“朱子学”,后来走上了批判“朱子学”的道路。那么,对于“古学派”的文献,是否应该作为被批判的文献在此中选编,目前尚未确定。

(4)该学派还有一些从中国传入的版本,他们对于该版本的注释与校勘所留下的文献是否应该收入,这个问题也尚且没有定论。只能最后统一全项目其他子课题存在的同样问题,决定编纂方针再做取舍。

5.宽政期朱子学派

(1)“候文”资料的整理问题

在宽政有关的基础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候文资料,这些材料对于了解与分析宽政异学之禁以及朱子学派的思想都非常重要,而候文的翻译工作是具有一定难度与挑战,在目前研究中的引用相对较少。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加大对相关候文资料的翻译与分析工作,并积极与日本学者沟通、学习,以期更为全面地掌握基础文献。

(2)中日内容的对比与分析

在对宽政时期的朱子学的整理中,必然也涉及对于中国朱子学的相关内容的探讨与对比,但目前本课题的研究中此版块相对较弱,在后期的分析研究中将对中国的相关发展情况作系统地梳理与研究,并与日本德川时期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如此,才可对德川时期尤其是德川后期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予以更恰当的认识与评价。

6.水户朱子学派

在研究中发现子课题“水户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的“水户朱子学派”的提法似乎值得商榷,因为水户学派,尤其是后期水户学派其实是在日本幕末“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思想可以从日本朱子学、日本国学、国体论等学脉中找到根源。水户学派的学者大多融合了上述思想,因此单独把水户学中的“朱子学”提出来加以整理和研究似乎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此外,后期水户学和日本幕末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幕末的思想家对朱子学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解释,并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决定将该子课题改成“水户学和幕末朱子学派文献编纂与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林罗山理气论的思想特色》刊于《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

该文聚焦林罗山的理气论,通过与朱熹理气论进行对比考察,确认了林罗山理气论的思想特色。即:元和六年(1620)以前林罗山曾在朱子学式的思想和阳明学式的思想之间摇摆不定,自元和七、八年以后,林氏在原理层面上接受了朱熹的理气学说并大力加以宣扬,而在应对现实问题即在应用层面上林罗山没有充分贯彻朱子学的理气论。这一结论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推进了林罗山理气论乃至林罗山思想的研究。

林罗山思想的主干是朱子学,但其整个思想内容中不可避免地包含多种复杂的要素。本文聚焦林氏理气论,重点考察林罗山对朱熹理气论在理论层面的理解及其在现实层面上的应用问题,为确定林罗山的思想特质、解决林罗山倡行的“朱子学”与中国朱子学之间的关系这一学界长期议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该文从中国朱子学在东亚(日本)的传播和转化的角度立意,确认了日本朱子学先驱林罗山对朱子学哲学基础理论——理气观的接受与应用情况。论文要传达的意图是:朱子学坚持鲜明的理想主义立场,要求人们无条件地坚定遵循具有超越性、普遍性的“理”。林罗山理解了朱子学的这一点并在原理层面宣扬之,但在应对现实问题时林氏没有贯彻朱子学而是采用了注重效验的功用主义思维。

(2)《朱子学在江户时代的一种“日本化”模式——以安东省庵为例》刊于《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

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儒学作为相对于“虚学”佛教的“实学”逐渐获得独立的发展,尤其在朱舜水实学思想和罗钦顺“理气为一物”论的影响下,朱子学者安东省庵和他的同门贝原益轩等人把朱子学的“理”从先验的理转化为经验的理,主张“理气合一论”,其后学新井白石进一步发展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重视实用性、实践性和经验性。他们在近世日本传播和普及朱子学的过程中,推动了朱子学从形而上学的道德主义向经验合理主义的转变,为实证科学和经验科学在日本社会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3)《「茗飲」から「品茗」へ》刊于(日本)《アジア文化研究》第45号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饮”“啜茶”“吃 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得以凸显。

此文为《「喫茶」から「茶の湯」へ》(拟在《アジア文化研究》第46号上刊发)的姐妹篇,要谈日本饮茶,必须从中国古代的茶文化说起。之所以要研究饮茶,这与朱子学在日本传播的初期阶段有密切关系。论文《「喫茶」から「茶の湯」へ》主要针对五山禅僧如何把中国禅宗的吃茶习惯,在日本从禅林走向贵族以及武士社会,这也是促成作为新学的程朱学在当时日本得以传播的途径之一。古代日本从荣西的《吃茶养生记》之“喫茶”概念、逐渐发展出从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到千利休的日本茶道之“茶の湯”审美,其中伴随着朱子学的传播,茶的存在所起到的作用是本文的主旨问题之一。

(4)《“和合学”与企业成功之道——企业和合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刊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和合”这个词见于《国语·郑语》,它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回答了中西哲学家都探索的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开出了中西哲学的不同路向。从“和合学”的视域来看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根本和灵魂,企业的领导是灵魂中的“灵魂”。 企业文化的成功之道则体现为和生的生财之道,和处的处事之道,和立的立诚之道,和达的通达之道,和爱的博爱之道; 和生的“富有之谓大业”为价值空间的增益原理,“日新之谓盛德”为价值时间的创新原理,“生生之谓易”为价值生产的再生产原理。和处的五大处事措施是: 利者,义之和; 各正性命,保和太和; 称物平施,民悦无疆; 三才之道,阴阳合德; 节以制度,增财利民。和立的道德建设六大原理是: 重德尊道,贵俭抑奢,诚信无妄,行己有耻,反腐倡廉,孝敬父母。和达的企业文化实践的三大原则是: 应天时而动的天时原则,就地利而兴的地利原则,顺人和而建的人和原则。和爱的企业文化精神是: 和爱的博爱之道精神,大本达道的中和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共生、共鉴、共享的精神,变革的生生不息精神,新三纲五常的精神。在互联网、物联网、智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大智能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企业唯有智能创造,深度学习,交感联通,唯变所适,才能实现成功的愿景。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首先针对各个子课题所存在的问题,召开几次仅限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小型研讨会,探讨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案。

2,由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实在不容易,课题组决定改变推介方式,在今年内出版一本呈现中期所取得成果的研究文献。

3,努力寻找合作的学术期刊,以专栏形式,推介优秀的研究成果发表,扩大该研究的社会推介和影响。

4,聘请一些日本人的专家合作,参与本项目的资料收集与研究工作,尽量选编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献。

5,邀请中日两国重要学者,召开一次大型研讨会,汇报最终的研究成果。

6,必要时走访日本的相关学术机构,如国公立图书馆、纪念馆、资料馆以及大学图书馆等,寻找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

7,购买一些非公开文献资料以及最新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献。

8、组织硕士生、博士生参与该项目,进行文献的打字录入、校对与整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各子课题专家尽量争取能够获得招收博士后机会,让博士后参与此项目的编纂与研究工作,努力做到按时间、保质量地完成项目研究任务。

课题组供稿 

(责编:孙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