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先秦诸子综合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5年11月批准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批准号为:15ZDB007。本项目自立项以来,实施约一年半时间,已按研究计划完成阶段性研究任务。本项目于2017年1月上旬完成项目开题论证。根据开题论证会专家组的意见,本项目原有四个子课题:先秦诸子“九流十家”思想及其源流关系研究,先秦诸子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研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研究,整合为:1.“先秦诸子思想及源流关系研究”;2.“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研究”;3.“先秦诸子著作文本研究”三个子课题,并在2016年7月和2017年1月分别召开了两次由课题组成员及有关人员参加的小型学术研讨会,对研究的进展及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现阶段三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在按计划进行,子课题1“先秦诸子思想及源流关系研究”已完成大部分资料的收集和初步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对先秦名家、阴阳家等相关流派的思想渊源、特别是和楚国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等论文;子课题2“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研究”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本项目首席专家高华平教授此前已发表有《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荀子对先秦诸子的批评》等相关论文,2016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2017年7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试析庄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二文,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子课题3“先秦诸子著作文本研究”现已完成部分资料收集工作,并已写出本子课题最终结项成果《先秦诸子著作文本研究》的写作大纲。在研究过程中,因为“小说家”著作文本具有文、史、哲综合的性质,故首先选择其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在《文学评论》2016年2月发表了《先秦的“小说家”与楚国的小说》一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项目的调研数据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电子数据和图书资料两方面进行。数据调研主要是通过电子检索对历代先秦诸子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类,现3个子课题成员已初步分别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准备;本项目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完成了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学术界先秦诸子研究综述,已制定出项目参考文献,先期已与有关书店签约,并已经或即将陆续购进的专业图书将达约400册。
包括开题报告会在内,本项目已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2016年1月9日召开了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项目开题报告会,首席专家高华平教授从项目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与预期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拟突破重点难点及主要观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基础及其已开展的工作等方面作了汇报,专家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议,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课题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2016年7月15日和2017年1月7日分别召开了两次课题组工作会议,主要讨论了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自己所负责部分的工作进展,并且就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课题组成员还就自己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的情况进行了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课题组主要成员共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约20次,促进了项目课题组在本领域的学术交流。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已在《哲学研究》《文学评论》等刊物正式发表学术论文共7篇,另有多篇即将发表。《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在《哲学研究》2016年第1期上发表之后,2016年5月由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先秦的“小说家”与楚国的小说》在《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发表之后,有关专家认为该文是中国小说研究史上的重大突破。二文已作为本项目的阶段性代表成果,于2016年5月报送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本课题组于2016年5月上报《工作简报》1份给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首席专家高华平教授曾投寄《综合研究是先秦诸子研究创新之路》一文与国家社科基金专刊,并于2017年1月4日《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刊发。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载《哲学研究》2016年第1期。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名家是兴盛于战国中后期的一个诸子学派,他们的思想特点是所谓“苛察缴绕”和“专决于名”,即要求循名责实,或者说强调以名学或逻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处理事物。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应是倪(兒)说、田巴、桓团、公孙龙等人。名家学派的思想主张除了“坚白离、合异同”等名学命题之外,还持有“非六王、罪五伯(霸)”之论。楚国的名辩思潮虽然可远溯于老子,但真正的兴盛,应在宋钘、惠施游楚之后;除了“南方之墨者”的名辩“相应”之外,在屈原、宋玉的辞赋中也可见出名家学说的影响。
本文对先秦名家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人物进行辨析,清晰地说明了名家的思想特点和代表人物。对辨析名家和墨家的关系、先秦名家的思想流变及名家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发表后被人在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2.《先秦的“小说家”与楚国的“小说”》,载《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先秦小说是与“经说”或“大说”相对的一个概念。从价值评判的角度来看,它是不解说“经义”的“小道”和“小知(智)”;从形式上看,它不同于那种“琢之盘盂,镂之金石”,或“加笔墨之迹”、“书之竹帛”的“经说”或“大说”,而是属于民间口头传播的、篇制短小的“说”。先秦楚国的“墨辩”学者曾最早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理论探讨。现存于《韩非子?说林》《内外储说》和刘向《说苑》中有关楚人的“说”,就是先秦楚国的小说,它们反映了先秦楚国小说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先秦“小说家”和先秦小说,认为“小说家”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从形式、而不是从思想内容上对先秦诸子流派的一个分类,故“小说家”为先秦诸子中“不入流”之一“家”。而且本文还从先秦两汉典籍中勾稽出了一批先秦楚国“小说”。这对先秦诸子和先秦文学研究都是重大突破,显示出文、史、哲综合研究的魅力。
3.《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的批评虽抓住了杨朱思想中最重要的主张,且切中了其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未能"同情"地理解杨朱学说的立论目的和宗旨,存在强人从己的偏颇。孟子对墨家"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的批评,既可见出其儒家思想与墨家的歧异和对立,也反映出其明显的独断论倾向。而孟子对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兵家"的批评,也并非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而多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他。孟子先秦诸子批评的特点,既与其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立场有关,同时也是当时学术发展的现实情形使然。
本文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篇就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进行全面梳理的论文,对深入探讨孟子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试析庄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载《哲学研究》2017年第7期。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庄子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 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天下篇》论及的老聃、宋钘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接舆、南郭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是孔子及其弟子。《庄子》书中对“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则实际只是对名家及名辩思潮的批评,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学术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思想联系。
本文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对先秦庄子学术批评的论文,填补了庄学史上的一个空白。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