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吴宏政: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观

——评《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2017年07月28日10:1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系吉林大学教授

刘福森教授的专著《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一部极具创新价值的著作。全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哲学观以及马克思哲学创立时期的几部经典著作的理解和分析,都对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有新的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哲学与哲学观的关系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

该书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的新探索。然而,作者却把关于这个核心思想的探索放在了全书最后的“第三编”,而把关于哲学观问题的探讨放在了全书之首的“第一编”。实际上,该书是把对哲学观问题的探讨作为探讨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的突破口,对于全书结构的这种特殊安排,表明了该书作者对于哲学与哲学观关系问题的新理解。此外,在作者看来,当人们对某些哲学问题的研究长期争论不休时,研究就不能仍然停留在这些争论本身,而要去寻找引发理论分歧的更根本的原因。仅仅停留在同一个理论层面上讨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平面式”的讨论方法。这种“平面式”的讨论方法往往使讨论的双方陷入僵局,各说各话,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我国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的争论,就是这样一种结局。对于这些争论,作者采取了一种“立体式”的研究方法,即从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的研究开始,最后进入到对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的研究。在这方面,这种“立体式”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个理论创新。

二、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在哲学观的问题上,作者对盛行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在讲到哲学观时,人们一般都把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观当成适合于全部哲学的“一般哲学观”。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似乎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新哲学观,似乎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观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因而很少有人把马克思的哲学观当作一个专门问题进行探讨。这样,西方传统哲学的旧哲学观就被理解为“具有普适性质的一般哲学观”:它不仅适合于西方传统的旧哲学,而且适合于马克思哲学,并把这个哲学观看作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在这个旧哲学观的前提下去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这种对哲学与哲学观关系的“旧瓶子(旧哲学观)装新酒(马克思的新哲学)”式的解读的理论后果,就必然把马克思的新哲学也还原为旧哲学,即还原为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

作者认为,马克思不仅在哲学“世界观”上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在“哲学观”上超越了西方传统的“旧哲学观”,构建了一种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观:不仅“酒”换成了“新酒”,而且“旧瓶子”也换成了“新瓶子”。

三、不能用西方传统哲学的“旧哲学观”去理解和评价马克思的“新哲学”

该书把西方传统的哲学观概括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的基本特征是首先设定一个适用于全部哲学的“哲学的一般本质”(在黑格尔哲学中叫作“绝对观念”),并把这个“一般本质”作为解释和评价“现实的哲学”(具有个性的个别哲学家的哲学)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这是一条用抽象的观念解释现实哲学的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则是从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去解释现实存在的、有个性的特殊哲学。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一般哲学”只不过是哲学家们的幻象,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个性的特殊哲学才是“现实的哲学”;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才是“现实哲学”的存在所依赖的必要条件。这样,马克思就在哲学观上颠覆了形而上学,确立了一个与传统旧哲学观完全不同的“观哲学”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哲学观的思想路线是用超时间、超历史的“一般哲学”去解释、要求和评价现实存在的哲学,这实际上就是“用观念去解释现实”的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而马克思的哲学观则是用现实的历史条件去解释现实的哲学的思想路线,这才是在哲学观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作者认为,不能用西方传统哲学的“旧哲学观”去理解和评价马克思的“新哲学”,只有用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去解释马克思的“新哲学”,才能真正做到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理解,因而才能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责编:李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