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刘西忠:英国智库发展的关键词与启示录

刘西忠2016年03月30日09:41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英国智库发展的关键词与启示录

  英国智库的发展水平较高,据《全球智库报告2015》,英国智库数量世界第三,其中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等3家智库进入前十。纵观英国智库发展,可以概括为7个关键词:

  慈善组织。英国智库多以慈善组织形式注册登记,把服务公共政策和社会公众作为主要宗旨,更加强调智库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这就把智库与商业性的咨询机构区别开来,在资金的使用管理和免税方面有一系列严格规定。

  扁平结构。英国智库实行小核心、大外围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规模一般较小,根据项目需要来组织外围的专家力量,运转灵活且成本较低。智库有英国国家统计局庞大的数据资料库为支持,而且往往将基础数据采集等工作外包,这也是英国智库能够保持小型化的重要原因。

  经验导向。英国智库人员组成多样,比较注重实际工作经验,对学历不作过高要求。英国智库鼓励人才流动、保持合理水平的人员流动率,智库研究人员与政府、企业、大学、媒体乃至国际组织有着频繁交流。一些在智库工作过的专家进入政府后,能对政治带来一定影响。

  倚重媒体。英国智库比较注重媒体作用,大型智库内部有新闻发布管理制度,还有新闻发布部门。当前,他们越来越重视外部联系和思想智力产品营销,提倡撰写短小精悍的报告,注重推出容易吸引眼球的短平快产品。

  一臂之遥。在英国,许多知名智库汇聚在政治中心威斯敏斯特,与政党、政府联系紧密,多为“政党依附型智库”。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智库要为政府的决定“背书”或是“论证”,而是与政党政府保持“一臂之遥”,进行政策测试。

  双重压力。金融危机导致政府对智库的资助大大削减,不少主要依靠政府资助的智库受到影响,部分智库面临着经营研究双重压力。同时,随着智库数量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机构、咨询公司、法律事务所和新闻网络媒体向智库靠拢,对现有智库的生存形成压力。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智库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此,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每年邀请来英访问的外国总理、部长等举办10多次演讲会和专题讲座,举行100多场国际会议。

  英国智库发展,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诸多有益启示:

  坚持政治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实现发展路径的特色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旗帜鲜明坚持中国特色,贯彻党管智库原则,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宗旨。如果说英国智库更加注重独立性和个体作战的话,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在更加注重客观性的同时,注重体系建设,促进不同智库主体的协同,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无缝隙的决策咨询服务。

  坚持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实现发展趋势的社会化。英国智库大都与政党政府没有隶属关系,以相对独立的社会化方式生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要在注重发挥政府智库核心作用的同时,把附属在政府和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一般智库相对独立出来,逐步向专业化、实体化、社会化方面转变。要按照社会化的方向和社会组织的特点,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规范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让社会智库成为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

  坚持小核心与大外围相结合,实现组织架构的扁平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力戒科层制、官僚制,从依托高校研究机构的虚拟化、兼职化走向实体化、专业化,培育自己的核心力量,建立适合智库特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形成既相对稳定又比较灵活、有利于思想创新和知识生产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智库管理和运行效率。

  坚持服务党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实现政策参与的全程化。智库主体、产品和服务对象具有多元化特征。智库要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积极开展决策前的可行性论证、决策中的方案设计和决策后的绩效评估等工作。在服务党委政府的同时,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将社会民众的智慧吸收到公共政策建议中,将党委政府的政策精神传递给社会基层。

  坚持自我发展与借势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流动的制度化。既要打开智库与政府的“旋转门”,又要打开智库与高校的“旋转门”。高校注重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智库注重知识转换和理论应用,智库在整个知识链上处于高校的下游。智库一方面必须牢牢把握高校这一理论创新的源头,注重从中汲取营养,借力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独立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增强专业能力,实现协同创新,走出一条不同于一般社科研究机构的发展道路。

  坚持内参转化与媒体推介相结合,实现成果转化方式的多元化。新型智库要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妥善处理好保守秘密与信息公开的关系,将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由注重内参式、神秘性,向更加注重媒体发表和公开发布,扩大智库成果的受众面,更多地通过影响公众、影响公众舆论等间接途径影响公共政策。

  坚持研究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结合,实现智库影响的国际化。国内高端智库要更多关注国际性和全球性问题,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性事务,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风采,建树中国形象,不断增强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和世界话语权。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副主任;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4ZD005〕的研究成果)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