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积极引领学风建设 努力提高办刊水平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主编培训班”发言选登

2013年08月21日09:07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积极引领学风建设 努力提高办刊水平

7月30日至8月1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主编培训班”在京举行。 吴榆 摄

图为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部分学术期刊 王琎 摄

编者按:从去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对200种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资助。近日,全国社科规划办举办了首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主编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近百名学术期刊主编或有关负责人,围绕当前学术期刊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犹如“雪中送炭”,对于推动学术期刊提升品质、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有裨益。本版今天选登部分同志的发言,与读者分享。

引领学风建设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蒋重跃

近年来,学界学风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大问题。

所谓学风,是借重了“风”这个字所具有的方向、趋势、时尚的含义,用来表明学术研究在态度和方法上的某种风尚,通常被具体化在治学态度、研究风格、学术纪律三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学术研究和学风建设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不容忽视的学风问题。具体说来,在治学态度上急功近利,对学术研究缺乏敬意,甚至做出诸多违背学术本质的行为。例如,研究风格上的矫揉造作、低水平重复、东拼西凑、泛泛而论;学术道德上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甚至还出现了请托贿赂等学术腐败现象。

大家知道,很多学术研究成果要写成论文发表,而学术期刊就是这些论文得以发表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术期刊恰恰是因为发表了学风不良的东西,才成为公众批评、诟病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正式进入社会的一道关卡,如何把好这个关卡,对于端正学风、整治学术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使学术期刊在学风建设上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已成为学风建设的当务之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就是党和政府为解决学风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正如全国社科规划办有关负责人所言:“社科基金设立学术期刊资助就是为了端正治学态度,树立良好学风。”

如其所言。在日前举办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主编培训班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对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成为授课人的主讲内容和学员们热议的话题。学员们一致表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对于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来说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对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这项举措,社科界的评价普遍是积极的,认为是社科管理上的创新,是建设良好学风的重要举措。

许多与会者认为,学风问题的出现,有思想品德方面的原因,有制度不完善的原因,还有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原因。要树立良好学风,首先必须端正治学态度,真正消除心浮气躁的病根,在思想品德上解决学术不端的根源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和学术不端惩处机制,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改变学术行政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学术的良好社会风尚,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守住学术道德底线。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在这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其一,在治学态度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暂行)》)明确规定:“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的宗旨是:通过有重点、持续性的资助,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改善办刊条件,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为学术期刊的学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制度保证。在此基础上,端正治学态度就有了遵循。《管理办法(暂行)》把“学术水平较高”作为选取学术期刊的重要标准,这本身就是对治学态度的一个明确规定。

其二,在研究风格上,全国社科规划办鼓励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学术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术界和相关管理部门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影响因子等数据资料,杜绝引用率造假,加大力度扭转基础学科边缘化、小众化期刊被排挤的危险倾向,确保学科合理均衡发展;在考核和评价中尝试引进代表作制度,树立学术高标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出代表国家水准的名刊名作,打造国际品牌期刊。

其三,在学术纪律上,《管理办法(暂行)》明确规定:入选期刊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编辑出版规范,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编校质量的规定”“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版面费”……在资助经费中,保证审稿费数额,明确要求各刊严格执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坚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这充分表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在引领学风方面的坚定决心。

学风建设,往小里说,关系到学者的个人修养,关系到学术单位的声誉,关系到学科发展的前景;往大里说,则关系到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独立和进步,关系到民族的荣辱和兴衰。由于知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和未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学风建设更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紧迫任务,决不可等闲视之。学风涉及的范围广泛,层次复杂,几乎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树立良好的学风,不但要在制度建设上更加完善,还要在全民族文化道德素质上作出不懈努力。全国社科规划办的学术期刊资助工作,以引领学风建设为取向和己任,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学风建设的光明前景。

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

《中国语文》编辑部副主任 刘祥柏

国家社科基金对一批学术刊物的大力资助,为我国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刊物、提升中国学术影响力、赢得国际话语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改善了学术刊物办刊条件,对于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大有裨益。

学术期刊的水平取决于所刊登文章的水平。要办好学术刊物,提高学术刊物的学术水准,关键在于发挥编辑部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采取措施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编辑部本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把编辑团队打造成为一流的学术研究团队,全面充分地做好刊物每一年度乃至每一期的专题研究;二是密切联系学术界,关注学界前沿动态,充分了解优秀学者的研究进展,紧盯优秀学术成果,把优秀的学术文章争取过来。努力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于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提升刊物的国际影响力,乃至把刊物办成真正的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至关重要。

办好学术刊物有其自身的规律。以前限于各种条件,办学术刊物可能常常要“靠天吃饭”,坐等作者的来稿。这样办刊,严格说来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这种学术刊物并不算是真正合格的学术刊物,不能体现为一个好的学术园地或学术平台,倒很像是学术荒地,坐等作者进去撒种子,作者撒进去什么种子,就结出什么样的果子,编辑部没有起到应有的学术引导作用。这样就会出现用稿不察或者用稿不当的情形,如此办刊很难把学术刊物真正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学术水平。

我认为,办学术刊物,每一期刊登什么样的文章,为什么要登这样的文章,是要作充分研究的。注重水准的刊物,其编辑团队在进行每一期组稿时,都将其当作是投身一个科研项目,针对自身刊物特色,设计好每一个专题,主动出击,邀请本学科优秀学者撰写高水平文章。需要说明的是,判断优秀学者不是看资历,无论资深学者还是年轻学者,只要其所做的研究有水平,就应该主动联系,约写稿件。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编辑团队本身是否足够优秀。因此,编辑部应努力引进优秀的研究人才,着重培养和提高编辑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

就编辑部来说,不仅是主编、副主编,每一个编辑都应当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熟悉本领域的相关学者,对本领域的研究水平具备准确的鉴别能力。编辑应能够明确给出刊发每一篇文章的理由,能够从研究选题、研究方法、论证材料数据、研究结论以及对学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说明。主编应清楚刊物每一期的专题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专题能对学术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只有始终做到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办刊的学术水平。

有了好的学术研究团队组成的编辑部,还要使其在国际学术界始终保持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编辑应广泛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学界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为刊物的专题研究做准备。这需要每一位编辑努力做好各自的学术研究,也需要刊物支持每一个成员在专业方面的培养和深造。

现在我国各方面条件比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应该前瞻性地给予学术刊物特别是有潜力成为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专题研究以充分的专门经费保障,提高刊物专题学术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编辑的学术研究能力,把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无疑在这方面给我们创造了极好条件,我们有信心把刊物办得更好,更上层次。

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

《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 朱 剑

近年来,“学术国际化”和“学术期刊国际化”热潮涌动,这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倡导和学术界的内生冲动是分不开的。在这一热潮之下,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创办英文期刊;现有中文学术期刊社也不乏积极向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进军者。但何为期刊国际化?为何要国际化?如何国际化?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中国实现学术国际化的瓶颈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否拿得出足以让国际学术界承认的过硬成果;其二,是否拥有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学术平台,而这个平台,首先或主要是学术期刊。本文主要讨论平台问题。

人们常说科学是无国界的,这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国际化走的基本是一条放弃自建学术平台而直接使用西方学术平台的路径。其好处是中国学者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万篇次的中国学者的论文在被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但其负面效应却是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始终难以提高。

将在SCI期刊发表论文视为国际化的指标在自然科学界蔚然成风,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界也已可见SSCI和A&HCI崇拜的端倪。然而,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所使用的语言都带有明确的国家、民族界限,SSCI和A&HCI期刊这一所谓国际平台不仅很少收录英语以外的期刊,而且在其收录的数千种期刊中研究中国问题的更是少之又少,但这似乎并不妨碍某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将SSCI和A&HCI作为国际化的标准。若将国际化的希望完全寄托在SSCI和A&HCI平台,也就意味着对现有的大多数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向国际的放弃。

与此同时,也许是因为意识到某些障碍——仅依赖SSCI和A&HCI平台难以全面而快速地发出来自中国人文社科界的声音,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热衷于自办英文期刊,但这些多学科综合性英文期刊,皆以翻译中国学者的论文为主,并一厢情愿地指望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结果却往往是既无外国读者也无中国读者。其原因在于,根本没有形成交流,所谓学术平台,徒有其名而已。

如前所述,SSCI和A&HCI平台所体现的英语霸权和西方主导使其至少在目前还不可能成为中国学术走向国际的最合适平台,而大多高校和科研单位自办的英文期刊都还是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进程中,如同“世界级的科技大国”应该拥有“世界级的科学期刊”一样,构建真正平等对话的人文社会科学平台就成为当务之急。

这将是一个怎样的平台?首先,一个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平台应该在国内拥有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作者和读者群体,这是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前提。其次,这个平台应该是开放的,既能体现国内学者的最高水平,又能吸引国外同行广泛关注并投稿。再次,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科学体系的平台,如同中国应该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体系一样,也应该拥有与之配套的学术期刊体系。这个期刊体系应该是以中文为主兼有英语和其他语言,特别是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所使用的语言工具当然应该首选中文。如果这个体系真正能体现出国际水平,它能否为SSCI和A&HCI接纳并不那么重要。至于这个平台应该拥有自己高水平的编委编辑队伍,高水准的出版团队,高质量的传播渠道等,更是题中应有之意。

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样的平台,它如何才能建立起来?首先,一个由成体系的学术期刊构成的平台的建立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令人欣慰的是,这个进程已经开始——去年启动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工作,已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作为建设目标,对200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每年40万元的资助,有望推动这些受助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其次,由于我国现阶段学术期刊的结构和布局等存在根本性缺陷,与学科发展相配套的学术期刊体系尚未形成,需要通过体制改革重建科学的学术期刊体系,适时而至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如果能与学术期刊体系重建结合起来,将会在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学术期刊服务决策创造条件

《改革》执行总编辑 王佳宁

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的16种经管类学术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接受资助后转型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以服务中央决策为要务,以服务中央决策的思维贯穿编辑出版全过程。

总的看,经管类学术期刊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重点关注,较好地服务了中央决策。相较于其他社科类学术期刊而言,经管类学术期刊的应用性更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的关联更为密切,其服务决策的作用也更为明显。事实上,服务决策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的初衷之一,所以,受资助的经管类学术期刊尤应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提升党和政府决策能力作出贡献。

经管类学术期刊发挥服务决策功能,更多地要依靠其后续效应来体现。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学术层面和政策层面。就学术层面而言,衡量的标准大致有:纳入权威学术评价;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二次文献转载;被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引用;获得相应奖项等。就政策层面而言,衡量的标准大致有:受政府专项资金资助;获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设置的相应奖项等。对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经管类学术期刊而言,更应坚持“走出去”战略,拓展在学术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双重影响,以及国际国内的双重影响。

经管类学术期刊,在着力服务中央决策的同时,也要时刻铭记自身的“学术”定位,更好地发挥学术引领功能。为此,《改革》始终坚持如下选题取向:一是关注中国转型和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二是做政策面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结合点;三是基于调研,对某一学科或领域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其最新走向。

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年来,《改革》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策划组织优质稿件,直接体现中央决策的文章有60多篇,选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一是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接,促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转化及应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支持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有助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这契合了经管类学术期刊的自身定位。受资助后,《改革》发表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为其核心观点和对策建议发表提供渠道和平台,以供中央决策借鉴。

二是以建设性视角关注中国转型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破天荒”的伟业,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依循,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对此,经管类学术期刊应以建设性视角进行剖析,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统计表明,16种首批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经管类学术期刊2012年普遍关注经济增长质量、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与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扩大内需与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问题等等,为破解这些现实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学理支撑。

经管类学术期刊既是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国家创新体系和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直接服务中央决策、发挥决策咨询功能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杂志社准确把握中央政策风向标,以敏锐的视角洞察中央政策走向,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来,改革杂志社主持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涉及数字出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等方面。特别是杂志社专题研究部用四个月时间写出《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经管类学术期刊比较研究》,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为全国社科规划办掌握期刊受资助后的发展变化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构建当代中国原创学术话语体系

《江海学刊》总编辑 韩璞庚

近年来,传统学术期刊受到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工具化与网络化的巨大冲击,面临多重困境与考验。全国社科规划办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遴选出全国200家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资助,可谓一大创举。它既解决了一些学术期刊经费不足的问题,又鼓励与弘扬了一种学术风尚,对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改变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的原创生态。学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学术生态。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问题日多,制约了原创思想的生发与凸显。具体表现为,工程论的管理思维导致学术成果管理的工具化取向,量化指标成为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工具,评职、报奖、申请项目、做课题均以量化指标为杠杆与裁判。这严重违背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与内在逻辑,破坏了科学研究的原始生态,从而导致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等现象频频发生,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行为屡禁不止。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明确提出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加强自身建设,推出更多优秀成果,无疑为净化学术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家支持,为学术研究原创生态的确立打开了广阔天地。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引领正确的学术导向,推动学术创新。学术研究的市场化、工具化倾向,与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回报社会、激发原创等宗旨相违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打破原有局面,树立学术优先标杆,提倡学术创新,摒弃过去以量取刊的价值取向,倡导质量为王,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与物质支持。实践证明,通过一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的扶持,受助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大为改观,创新的专栏不断涌现,创新的研究层出不穷。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打开了中国原创学术研究的空间。科学史与思想史表明,无论是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理论创新,问题是原创的起点,科学研究与人文社科研究开始于批判与怀疑,而批判、怀疑与强烈的问题意识密不可分。当我们既有的观念与当下认识对象的交集发生碰撞而错位时,原有的思维出现阻断,引发问题的产生,这就激发人们去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原创思想由此生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就是鼓励我们的学术期刊成为学术原创的推手,思想创造的组织者、发动者和设计者。以学术创新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具有重构意义。由此,学术期刊的编者应该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组织专题讨论,编发原创稿件,使学术期刊为原创思想的迸发打开方便之门,从而倡导一种标新立异、勇于原创的思维倾向,培养我们民族自己的思想巨人、学术大师。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助推中国原创学术话语的建构。作为后发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打上了追赶的烙印,在赶超思维驱动下的中国学术研究,在借鉴西方学术研究范式与方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片面推崇西方学术话语与学术标准的致思倾向,部分学者唯西方马首是瞻。久而久之,导致中国学术话语陷入“无语”“失语”状态,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也面临“时代性缺场”的尴尬境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可以使我们的办刊人打破这种被动局面,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辩证分析西方学术成果与学术话语的优势与劣势,在借鉴与吸收西方学术话语优势的基础上,秉持中国立场,直面中国问题,构建当代中国原创学术话语体系,打破西方的学术话语垄断和对西方学术话语的盲目崇拜,从而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形成独特的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学术影响力。

(责编:张湘忆、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