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中国文学

南宋文学与金代文学的关系

--《南宋文学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6:59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传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宋文学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BZW03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郭自虎、邹春秀、李定乾。

  学界对宋辽金文学的研究,存在各自独立、以宋为正统的现象。《南宋文学与金代文学关系研究》努力突破以南宋为正统的习惯思维,将宋辽金文学联系起来,重在加强南宋文学与金代文学中间薄弱环节的研究。这项成果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宋辽金文学关系总论。学术界过去曾论及北宋使辽文人的创作、“苏学盛于北”等相关内容,但还没有总体考察过宋辽金文学关系。宋辽金三代文学关系复杂,有继承和发展,有对立和交流。略而言之:其一,北宋文学通过图书和使节等媒介影响辽文学,同时,辽文学与辽文化又反过来渗透到部分北宋文人的创作中;其二,辽与北宋先后为金所灭,大批文人及文献入金,成为金代文学的基础,辽与北宋文学的传统在金代源远流长;其三,南宋与金政权对立,双方在文学上皆有独立追求,其间不乏联系和交流。诚斋诗、稼轩词等南宋文献传入北方,受到好评,北方的“吴蔡体”亦通过稼轩潜渡到南宋,融入南宋词的血脉之中,金亡后遗山诗词等北方文献亦进入宋末文人视野之中。

  二、对立之初由南入北的文人及其创作。靖康之难后,入金宋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抗节不仕者,他们的诗歌从不同角度构建金初诗坛。何宏中、滕茂实等人以其刚烈的言行及诗歌感动金人,司马朴灵活的处世态度影响金初政要,长期滞留北方的朱弁、洪皓在南北诗坛都有积极的建设意义,高寿的姚孝锡更是引导金初诗歌向金代中期过渡。他们崇尚杜诗的取向还开启了金代崇杜的一代诗风。二是屈节仕金者,他们大多有高的政治地位,文学影响力较大,感情上未能摆脱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多有仕途烦恼和精神不宁。其创作由抗节不仕者的宗杜转向尊陶崇苏。在南宋和金政权之间,还寄生一个特殊的伪齐政权。伪齐文学因为其政权的傀儡性质,文人品节普遍不高、作品传世很少、成就有限而长期受人冷落,但它毕竟是有七八年的历史存在,毕竟聚集着一批文人。刘豫由宋朝的官僚文人蜕变为傀儡皇帝,孔彦舟、施宜生等由宋朝罪臣摇身变为伪齐骨干,张孝纯、张中孚等人从抗金勇士变为失节贰臣,祝简、马定国、罗诱、朱之才等从亡国之士到新朝文人。伪齐政权是文人出处人格的试金石,其文学活动是金初文学的一部分,具有由宋向金过渡的性质。

  三、辛弃疾与南北词坛。在南宋文学与金代文学联系中,由金投奔南宋的辛弃疾是非常突出的人物。南下之前,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他曾师从金初词人蔡松年,尽管邓广铭怀疑这一记载,但经考证,《宋史》的记载难以否定。辛弃疾投奔南宋之前,于词学创作方面已有积累,受到蔡松年为代表的金初词的多方面影响。他投奔南宋,将北方苏词传统、金初词风带到南方,意义重大。金代后期,部分稼轩词作又通过非公开途径回到北国,稼轩词全本北传的最早记录是耶律铸1258年得之阆州的《稼轩乐府全集》。稼轩词北归后,被元好问推举为北方词坛的新高标,元好问侧重继承稼轩以诗为词、借词留连光景、感慨时事等取向,于稼轩抗金报国情怀不予置评,于稼轩豪放词风亦少有继承。此后,白朴得遗山衣钵,耶律铸侧重借鉴稼轩词咏物、留连光景,失之片面,至王恽始能大力表彰其忠义大节,北方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稼轩词。

  四、金人入宋及宋人的反应。在辛弃疾投奔南宋前后,有两位金人引起南宋文人的关注。一是施宜生,他在宋朝官职卑微,因为参加农民起义被捕,后逃亡伪齐,再入金朝,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正隆四年(1159年)为贺宋正旦使,泄露金人南侵意图。泄密一事在南宋引起广泛关注,但宋代史料和文人笔记的记载,有一定出入,可以看出南宋文人士大夫对施宜生品格的歧议,折射出南宋社会的道德反应。二是侵略南宋的完颜亮。完颜亮爱好文学,个性鲜明,但由于金世宗因人废文,兼之以政治打击,造成完颜亮的作品在北方基本绝迹。他的作品不传于金,反而传于宋。南宋洪迈、岳珂等人记载其作品,既反感而又好奇,还兼有一些宽容,没有完全因人废文;元明清三代学者,渐渐摆脱因人废文的惯性,给予完颜亮作品以相对客观的好评。

  五、外交活动的文学考察。频繁的外交往来是宋金对立时期的外交制度,由于众多文人的参与,外交活动具有了文学意义。南宋使节因范成大的使金绝句72首而广为人知,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的创作不仅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还反映了沦陷区遗民的生活及心态、异族政权及文化,表现了使金宋人面对北宋故国、遗民及异族文化时的屈辱而无奈、自卑又自尊的敏感心理。使金创作在题材和艺术上亦有其独到之处,是南宋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国使节以党怀英为代表,他们的文学活动,由于传世作品少、成就低,向来不受重视。他们的纪行诗重点表现异样的南宋风光,体现他们或倨傲、或自豪的多样化心态。有的使节如党怀英、施宜生别有怀抱,抒写在南宋境内的幽独和寂寞情怀。另外金国使节还引发南宋接伴使、送伴使的创作,抒发南宋文人的复杂情感,促进南北文学的交流。

  六、杨万里与南北诗坛。南宋四大诗人中,杨万里与金代文学的关联,独一无二。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一月,杨万里接送金国使节,在80天左右的行程中,写下了352首诗歌,形成了他一生中创作的最高峰。其中比较集中地出现了一些为数不多的爱国诗,这些爱国诗抒写其愤懑、无奈、苦涩、羞愧、沉郁之情,体现出与陆游等人爱国诗的相似之处,但他的爱国诗也有其个性。他将诚斋体的手法与抒写爱国情感结合起来,借山川风物将爱国情怀写得轻巧幽默。有明确记载,杨万里的诗歌传入金源。入金后,受到三代文人不同的对待。赵秉文效仿而不提倡,李纯甫喜欢而不模仿,元好问不喜欢并加以打压。经过这样一个三部曲,诚斋体的影响越来越小,说明小巧的诚斋体不适应金末动乱的时代,不符合北方人的个性。

  七、陆游与南北诗坛。陆游非常关注北方,体现了特别强烈、特别宝贵的爱国情感。但他诗中屡屡言及的北方敌情和民心多出自传闻和想象。赵翼、钱仲联已有所揭示,考之宋金双方文献,可以进一步揭示陆诗偏离历史真实的具体情景。其原因除受客观条件限制之外,主要是主观上偏听偏信,导致其诗多夸张失实之处。这多少削弱了他的诗歌艺术感染力。陆游作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还与北方的元好问遥相呼应,“天放奇葩角两雄”。无论元好问是否见过陆游诗歌,二人都值得比较。题材上,二人的爱国诗一偏重抗敌救国,一侧重忧时伤乱;闲适诗一是品味清闲,一是忙中偷闲,各有千秋;形式上,二人都长于七律,都渊源杜诗,陆诗颇多豪情壮概,元诗则苍郁悲怆,然二人七律皆多复句。两雄并立,遥相呼应,构成了高峰迭现的南北诗坛。

  八、南宋文献入金及其影响。人员之外,文献也是南北文学联系的重要纽带。清人赵翼《瓯北诗话》指出,南宋人著述罕入中原,钱钟书《谈艺录》、孔凡礼《南宋著述入金述略》都论及南宋著述入金。经过进一步考证,可以考知入金著作60余种。其中以理学著作居多,传入时间多集中在金末,对文学的影响有限。广泛征引南宋文献的是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以三卷《滹南诗话》为例,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征引了《苕溪渔隐丛话》,此外还征引南宋其他诗文评文献。他征引的目的,是批评南宋诗论中众多不切实际的高论深解,既说明了金代诗话与南宋诗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显示出王若虚不同于南宋的平实灵活的论诗特色。

  九、金代其他涉宋与入宋之作。在南北文学联系中,还有两类人与南宋文学有所关联。一是包括赵秉文、元好问等人在内的文人,他们有些涉及南宋的创作,如官方文书、文人杂著、诗词创作三类,各具特色,数量不多,却弥足珍贵,从中可以看出金代文人对南宋的不同态度,恰好与南宋文人对金的态度形成对照,涉宋创作的风格受宋金对立的影响,而独具特色,即随着作者对宋态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二是金亡前后,有些文人流落南宋如房皞、杨宏道等人,境遇各异,多数文人后来重返北方,少数文人滞留南宋。其诗作多忧念时局,期盼和平,感慨身世,悲苦无奈。他们的入宋经历影响了各自的人生走向和文学创作,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学的交流。

  这项成果努力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以新的角度切入,追求学术创新,提高学术价值。其中有些是学术界过去从未涉及的话题,如伪齐文学、使宋金人的创作、金末入宋文人的创作,但更多的是学术界研究得很深入的对象,如辛弃疾、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滹南诗话》等。

  这项成果基本上由系列专题论文组成,这些论文都已发表或即将发表。发表的论文反响较好。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