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汪洋:练就服务“基本功” 赢得群众“真感情”

汪 洋2025年11月18日08:4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练就服务“基本功” 赢得群众“真感情”(思想纵横)

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干部“服务群众本领”。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干事创业往往不是干成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更多是在做好看似平凡的“小项目”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基层党员干部要情系基层、心系百姓,练就敏锐洞察力、群众工作能力等“基本功”,赢得群众“真感情”。

服务基层、造福群众,体现在一针一线、柴米油盐的“微治理”“微服务”上。在老百姓眼里,脚上沾泥土、头顶带露珠的干部格外亲切。“时代楷模”黄文秀刚到广西乐业县百坭村就走访建档贫困户。一开始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一次不成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大概用了两个月,黄文秀就绘制出一幅详细的“民情地图”,村民们逐渐接受了她,亲切地称她为文秀书记。党员干部做好基层的事、群众的事,首要的是放下架子、甩开膀子。不能坐在台上“教人做事”、在会议室里“照本宣科”,而是要和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拉家常,扎在田间地头和群众一起忙农活,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距离、获得群众认可,找到工作突破口。

摸清群众担心什么、需要什么,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金钥匙”。种植大户大棚的产量不高、水产养殖的成活率过低、农产品销路打不开烂在地里……老百姓的这些“关键小事”就是基层党员干部的“顶天大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决不能脱离群众需求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做“口头文章”躲躲闪闪、“书面应付”遮遮掩掩,要实事求是地将推动工作的进度、存在的困难、下一步的打算“亮出来”,以真诚换真心、以实干赢信任。

从事基层工作,有专业能力才能办实事、做好事。一方面,“专业”体现在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上。基层党员干部经常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学思维能力,才能迅速研判、妥善处理。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能为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提供支撑,为群众解难题找到更多好方法。

另一方面,“专业”体现在群众工作本领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跟群众说话的本领。要善讲“普通话”。宣传、解读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要精准到位,确保工作方向明、思路清。要说好“地方话”。明朝赵南星《笑赞》有一则“秀才买柴”的故事。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人说了价钱。秀才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人听不懂秀才的话,挑着柴便走了。这则故事值得我们深思。跟老百姓打交道,最忌打官腔、唱高调、掉书袋,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沟通,还会引起群众反感。基层干部要多说一些接地气、冒热气、有烟火气的话,把“书面政策”转化为“土味快板”,让老百姓听得进去、一听就懂。还要聊好“贴心话”。坚持走村入户倾听群众对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方面的“牢骚话”“真心话”,在与群众的深入交流中做好政策宣传、解疑释惑的工作,成为群众心中的“自己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责编:王燕华、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