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25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成功召开

2025年10月27日13:48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10月21-22日,2025城市规划·长安论坛在长安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长安·长新——丝路沿线城乡现代化之路”这一主题,并就“区域协同与动能转换、社区治理与机制创新、城市更新与文脉赓续、绿色宜居与韧性发展、城乡融合与治理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全华主持开幕式,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陶继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分别致辞。

陶继东书记在致辞中代表长安大学对石楠理事长及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祝贺论坛召开。他强调,古都长安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为探讨“丝路沿线城乡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长安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四部一省”共建高校,坚持“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交叉突破”的学科发展理念,在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领域成果丰硕,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立足西北、聚焦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与论坛主题高度契合。正因如此,在本届“城市规划·长安论坛”这一高层次平台上深入探讨丝路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尤为特殊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石楠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城市规划·长安论坛”历经十年发展,已成为推动学术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融合的重要平台,为城乡规划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事业正面临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需以系统思维和战略视野回应发展变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城乡协同发展新路径,以高质量规划支撑高质量发展。石楠秘书长希望论坛持续凝聚各界智慧,以“长安”为基、“长新”为志,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新模式,为构建宜居、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贡献规划力量。

主旨报告(上半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雷振东主持上半场主旨报告。

彭建兵院士从地质安全与城市规划融合的视角,系统阐述了盆地圈层结构理论及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城市地质风险防控的系统性思路与实践路径。他指出,在我国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大工程面临的地质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地质安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宜居中国”的根本保障,不仅是工程问题,更关乎国土空间安全、人居环境稳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课题。

彭院士提出,城市所在盆地具有典型的“五圈层”结构,各圈层相互耦合、互为反馈,共同构成城市地质安全基础。随着超大城市群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质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以西安地铁地裂缝、北京地铁渗漏和兰州山洪泥石流为例,说明地质问题已深刻影响城市安全运行。彭院士呼吁跨学科协同,推动“地质—规划—防灾”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并建议以规划为纲,地质为基,将地质安全深度融入各级规划全过程;从防御式工程思维转向韧性适应式系统思维,实现防灾前置;加强地质与规划的跨学科合作,打破专业壁垒,构建“人民安全、城市安全、地质安全”协同的治理机制。

甄峰教授指出,人工智能赋能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他强调,当前AI赋能工作面临场景碎片化、赋能路径单一、技术与业务脱节三大突出问题,制约了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对此,甄峰教授提出需构建系统化框架,突破"各自为政"局限,形成全链条贯通、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模式。该框架通过数据、技术、场景三大赋能维度推进:数据赋能融合遥感、物联网等多源数据;技术赋能运用机器学习等AI技术实现智能识别与方案生成;场景赋能通过参数化建模推动智能审查与监测预警。典型应用包括多源数据融合、空间格局模拟、实施监测预警等,覆盖从资源调查到公众参与的七大环节,推动规划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最后,他提出四方面建议:加强跨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完善市场规范与标准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甄峰教授强调,构建"人技术空间"一体化的新型治理范式,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天教授系统阐述了低碳绿色城市更新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他指出,新时代城市更新已超越单纯的物质空间改造,发展成为融合政策、技术、经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他强调,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低碳绿色城市更新理论,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重要使命。陈教授提出应以绿色城市设计核心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全过程碳管理,统筹解决更新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优化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他重点提出了推进低碳绿色城市更新的六大实施路径,全面覆盖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关键环节,为规划设计工作者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技术指引。作为实现路径落地的重要保障,陈天教授详细介绍了《低碳绿色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标准》的编制背景、核心意义与主要内容框架。强调通过多学科融合、全过程碳管理推动城市更新中的节能减排、环境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撑与行动指引。

张磊教授指出,我国城市发展正由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亟需统筹优化空间结构、资源配置与管理体系。他强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础,强化市级规划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发展动力向特色创新、工作重心向治理投入、工作方法向统筹协同的“五个转变”。通过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机构改革的系统分析,张教授发现市级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领导干部中超过半数来自原国土资源系统,约四分之一来自原城乡规划系统,反映出机构融合过程中的差异化回应。当前规划管理干部队伍呈现“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特征:94%为中共党员,95%具本科以上学历,80%具理工背景,但也存在年龄偏高、女性比例偏低等问题,亟需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张教授总结指出,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依靠技术手段,更需提升治理能力。规划师应从“图纸规划”转向“治理规划”,在制度创新、政策协调和公众参与中发挥更大作用。他建议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双向互动,构建动态适应的政策生态系统,强化市级部门的承接能力,形成上下贯通的规划实施机制。

李效顺教授指出,城镇人地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耦合体系,理解人类活动与“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的互动规律,是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提出,城镇人地系统的运行机理与DNA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具有相似性:人类活动与空间结构之间存在互补配置关系,共同维系城市系统的稳定与演化。李效顺指出,城市人地系统存在“惯性空间”及理想、适度、极限三条边界,并据此划分出“绿色理想区”“黄色代价区”“红色警戒区”三类空间类型。其中,采用适度边界将城市惯性空间调控至“黄色代价空间”内,是当前我国城乡国土空间治理的理性与现实选择,这一研究不仅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也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报告最后,李效顺教授表示,城市空间治理应更加注重系统性与前瞻性,强化空间政策的精细化调控,以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未来,应该持续深化“人地关系—空间治理”研究框架,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多维协同,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贡献学术力量。

学术对话

随后,石楠秘书长主持了主题为“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学术对话,并与陈天、甄峰、张磊、李效顺、李裕瑞、侯全华、雷振东等嘉宾展开交流。

专家们围绕学科融合、创新路径与教育改革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城市规划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革新上,更在于理念的重塑与学科的融合,学科交叉是推动城市规划创新的必由之路。陈天教授指出,我国城市规划正从“指挥型管理”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创新应在制度与机制层面深化;甄峰教授强调,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应突破传统边界,形成包容开放的学术生态;张磊教授认为,公共管理与空间规划的结合能为城市治理注入新的思维,应强化“包容性创新”机制。李效顺教授从“人地耦合”视角出发,提出创新必须遵循规律、揭示底层逻辑,才能实现从“0到1”的原创突破;李裕瑞研究员结合乡村调研案例指出,创新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持续改进机制;侯全华教授认为,真正的学科创新应建立在跨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融合基础上;雷振东教授则强调,创新需要实践土壤与制度支持,应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体系中形成联动效应。

石楠秘书长在总结中指出,创新并非单一学科的独奏,而是多学科共振的协奏。规划师既要坚守规律、顺应自然,又要在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中不断求变,以跨界融合的精神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下半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杨辉、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联合学院副院长、教授翟斌庆分别主持了下午的主旨报告。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郑筱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黄卫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左宾、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张鸿辉、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兼西北分院院长王秀兴、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侯全华分别作精彩的主旨报告。

郑筱津院长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协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战略导向明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国家区域战略从“增长导向”转向“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二是新动能聚焦三类。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更高层次创新驱动、更高效能治理改革;三是差异化路径落地。郑筱津院长从不同城市的区域协同模式入手:粤港澳大湾区抓开放链接、创新驱动与制度改革;京津冀推陆海联动、创新网络与陆海统筹;成渝强开放高地、产业创新与协调机制;南宁都市圈重东盟合作、产业协作与利益共享。最后,郑筱津院长强调,区域协同发展需始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依托更高水平开放、更高层次创新、更高效能治理三大新动能,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探索差异化路径,在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中,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发展韧性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区域协同的实践经验。

李裕瑞研究员指出,我国正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人口持续减少、建设需求差异显著等现实困境,亟需以“格局-机理-模式”为主线系统探索乡村转型路径。从价值维度看,乡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从问题维度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乡村建设存在“水平差异大、需求分化强、支撑能力弱”三大难题;从政策维度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建设目标,为工作推进提供了战略指引。李裕瑞研究员表示,在发展格局上,地域差异性表现突出:人口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显著不均,居民收入呈现东高西低态势,城乡融合水平存在明显区域分化。在实践推进层面,他提出应分类推进、完善体系,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产业配套建设。通过强化多方协同,依托“能人带动+集体行动”激活内生动力,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共同发力;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核心,确保农民能够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李裕瑞研究员最后总结强调,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必须立足地域差异、深入研究转型机理,杜绝盲目复制现有模式,要注重实用技术应用与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支撑。

黄卫东院长指出,2015至2024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已从57.3%提升至67%,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深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变”的是发展理念、核心动力、工作重心与实施方法;“不变”的则始终是以人为本与集约高效的核心导向,以及对舒适便利、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等城市品质的持续追求,价值导向更加侧重于“人民城市”的全面发展。黄卫东院长指出,新时期规划需实现从“蓝图描绘”向“全周期解决方案”的根本转变,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赋能、运营前置与技术革新,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并以华强北为例,介绍了其通过实施物流有序、灰度创新、绿美商街、生动夜色等具体行动,成功实现了空间活力再生与产业持续迭代。黄卫东院长最后强调,新时代规划必须尊重空间权益、善用数智工具、强化多元共治。深圳与华强北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存量发展时代的城市治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吴左宾院长指出,高原人居是全球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但当前面临生态脆弱、人居分散、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亟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高原人居单元模式”。该模式涵盖三方面核心内容。首先,高原地区作为“亚洲水塔”与重要生态屏障,资源丰富但环境极端脆弱,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人居环境品质较低等现实问题。其次,吴左宾提出构建“自然保护+资源利用+社会和谐+动能转换+空间提质”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以城镇为核心,统筹乡村、风景、文化与能源等要素,重点解决人自然协调、资源效率提升与品质改善三大问题,形成多层次嵌套的人居空间体系。最后,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该地区探索了离散型、城景一体型与双城多景型三类人居单元,实施中以生态维育为基础,优化用地格局,配套居游共享设施,应用绿色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吴左宾院长总结强调,高原人居建设并非普通城镇建设的简单复制,必须依托“五位一体”单元模式,因地制宜适配地域特征,其成功经验对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城乡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鸿辉总裁指出当前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时空推理能力不足、空间数据处理困难、知识表示离散,以及在应对自然资源复杂业务场景(如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时暴露的智能化不足等关键挑战。针对现有模型在空间关系理解、业务规则嵌入等方面的局限,张鸿辉总裁提出“时空知识图谱+领域规则”双驱动预训练框架,有效提升专业术语处理和业务规则融合能力,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同时,针对智能体在复杂自然资源场景中任务分解不精准、环境交互能力弱等缺陷,张鸿辉总裁指出,应构建融合GIS时空分析能力的智能体技术,并发展多尺度时空推演系统,增强智能体在复杂场景中的任务分解与动态决策能力,推动从规则驱动到智能体驱动的范式转换,为自然资源业务提供精准的智能决策支持,实现从通用智能向场景智能的精准进化。最后,张鸿辉总裁表示,展望了多智能体协同在自然资源立体化治理中的发展路径,并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王秀兴院长以广州、西安两个南北不同城市的更新实践为样本,深入分析其因城市背景、发展阶段、政策导向等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化路径。王秀兴院长从广州存量发展现状、广州城市更新历程以及广州新中轴城市更新实践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广州更新规划实践,指出广州因用地资源紧缺历经多阶段更新,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实现新中轴线贯通为目标与使命,并实施建立“指挥部+公司”的高效工作机制、合理划定统筹做地范围等多项举措。同时,他还从顶层设计、片区谋划和更新实践三个方面对西安更新规划实践展开讲解,并且以西电更新片区、团结更新片区和碑林变电站三个实践案例进行落地阐述。王秀兴院长强调,广州侧重于市场驱动下的“城村厂”存量活化与功能提升,西安则侧重于政府统筹下的“多类型”空间重构与文化传承。通过对比两地规划实践,深入探讨了新时期城市更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多元规划路径。

侯全华院长针对暖湿化下黄土高原的水问题展开分析,对“以水定城”概念内涵进行扩展,明确暖湿化背景下的“以水定城”强调地下、地表水文过程,不再局限于水的规模总量及地表径流。他指出,近年来暖湿化驱动黄土高原水文格局演变,衍生了水资源维度供需失衡与空间错配、水安全维度基础设施脆弱性与极端气候威胁、水生态维度植被恢复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冲突、水环境维度污染与生态功能退化等空间问题,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黄土高原城市的分异特征。面对暖湿化下城镇空间的关键问题,侯全华院长提出,在区域层面,构建顺应水文过程的国土空间格局;在分区层面,实现“四水”导向的空间适配;在城市层面,塑造适应水文过程动态变化的“蓝-绿-灰”空间;在技术层面,建立基于气候变化-水位感知的空间风险预警系统。

10月22日上午,来自高校及规划设计与研究机构的多名专家学者在“学科交叉·协同育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2个平行论坛,围绕“区域协同与动能转换、社区治理与机制创新、城市更新与文脉赓续、绿色宜居与韧性发展、城乡融合与治理现代化”5个议题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双碳目标实现、城市体检以及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同时,青衿论坛为博士研究生等青年学子搭设交流展示平台,并邀请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作为交流嘉宾。

原文链接:丝路新章·长安共话 | 聚焦“学科深度交叉,共谋丝路城乡高质量发展”,2025城市规划•长安论坛成功召开

(责编:王燕华、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