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以“以巴蜀文化之光为中华文明添彩”为主题,2025年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成果展演(以下简称展演)落幕。
这是四川省社科联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推出的重磅活动之一,“社科普及+文艺”的融合创新模式,用柔光模式为高冷社科加点艺术滤镜,将复杂的社科概念转化为日常的趣味百科。它让巴蜀文化之光不再遥远,而是变成了我们每个人可亲、可享、可乐的知识日常。
一
今年6月,2025年四川省社科普及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火热开赛。省社科联这次创新,把“联”和“合”两大法宝用得明明白白,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社科院的专家学者,还有21个市州的一线讲解员一起参与,用艺术的形式把巴蜀文化给讲活了!
全省21市州的选手们“乘风破浪”,用青春的语言“翻译”理论,用鲜活的故事“代言”巴蜀文化,打开社科普及的鲜活大门,也让这场展演有了丰富的内涵。
一场展演,让艺术和高冷社科撞出火花,让深奥的学问“唱起来、跳起来”!这场社科普及展演跟普通文艺演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只是简单的“演一演”,而是把那些深刻的道理“翻译”成了大家都能听懂、能看明白的形式。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还有社科研究的新发现,都被巧妙地穿插在演出中。就连那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成果,也用了特别年轻化的方式来呈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生动形象地传承下来的。
《文传武承·攀登不息》展演
音乐快板《文润天府谱新篇》就像一个说唱版的文旅发展报告,特别带感;无伴奏彝歌《如诗彝乡》唱出了“一步跨千年”的变迁史诗,节目把宏大的历史故事放进了彝乡的小视角里,用艺术的方式讲了民族交流的故事;舞蹈《小皮影》用街舞的方式把传统的皮影艺术给激活了,呼应了四川皮影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面临的存续危机,也响应了“抢救性保护”的政策;情景剧《乐游四川》就像是微缩版的文化深度游,一剧就解锁了川菜、羌寨、彝绣背后的生活哲学。
《文润天府谱新篇》展演
“趣味角度”解读“高冷社科”,大赛不再是“PPT汇报”,而是“巴蜀文化开麦”。大赛参与者中,既有社科研究人员,也有一线工作者。来自百业,他们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把冰冷的理论转化为“人的故事”和“身边的现象”,把抽象的社科知识变成鲜活的生命经验。比如,参赛者刘庚辰以第一视角《追忆马克思主义传薪者陈豹隐》,带领观众走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精神世界。谢思岚结合所见所闻,开麦《川剧脸谱艺术的变化之妙》,揭秘川剧脸谱背后的写意精神。江幸芷化身知识博主,解锁《峨眉武术的传承密码》,通过数据与案例分析,解读峨眉武术的破圈根基。
社科普及不是给予答案,而是用一把钥匙,点亮无数灵感,激发个体,成为社科普及的“共创者”和“百姓代言人”,从而让科普“带着露珠、冒着热气”,走出报告厅,串古联今。
《小皮影》展演
二
大赛也在网络引发关注,数百万人在线围观参与。诸如非遗保护、红色精神传承等从“学术高阁”变成“公共议题”,让人们认识到,社科普及的“活”起来、“火”起来,需要加点艺术味,把巴蜀文化变成“知识爆款”。
“解码”巴蜀生活的“烟火剧本”,展演成为文化“翻译官”,让社会学、人类学等破壁。自贡市燊海井景区讲解员杨思雨从盐井入手,展现了盐井背后是巴蜀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密码。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讲师胡力文重现“中国绸都”南充如何用一根根经线贯穿千年文脉,用一道道纬线镌刻中华匠心。他们,让观众看见一丝一物后潜藏的社科密码。
南充市嘉陵区工业园区内,工人正在制作古蜀锦面料(资料图)图据川观新闻
从“围观好奇”到“价值认同”,社科普及将眼光聚焦日常背后的逻辑。回溯广安市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一把来自800年前的青铜猴形锁,解锁样式背后的工艺技术;用第一视角走进攀枝花俚颇彝族的文化深处,在音乐背后探寻穿越千年的音韵——谈经古乐的起源与传承……社科普及走入生活,“熟悉形式”背后的社科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论文、冰冷的图表数据,而是社会生活的“说明书”。
南宋青铜猴形锁 广安市博物馆藏
三
社科普及让巴蜀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与当代社会议题跨时空对话。
以社科之线,串起文化“珍珠”,形成一套可阐释、可应用的巴蜀文化价值体系,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参赛选手、成都市武侯区委党校专职教师牟染用《盖碗茶里冲泡出的“万千气象”》,解读成都人生活中的盖碗茶这一传统生活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生活风貌。四川人爱“泡”茶馆,一杯盖碗茶,也生出茶馆评理论事的“吃讲茶”的文化,藏着巴蜀基层治理智慧。中国“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赵洁则带大家走进两弹城,回忆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铸就国之重器的感人事迹。这些议题,与今天的社会治理、家国情怀等热点相关,展现巴蜀气质与当代精神的共鸣。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社科普及是点亮公众精神世界、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不灭火种”。展演就是想通过“文旅+百业”的融合,来拓展社科普及的新渠道和新路径。
《乐游四川》展演
如今,四川也悉心播撒社科普及的种子。通过“社科活动月”省市县三级科普网络、“理响巴蜀·社科讲堂”的名家授课、线上科普专栏、线下科普活动开展等,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三星堆、三苏、三国文化、川剧、蜀绣等闪亮的“巴蜀名片”,通过社科赋能,轻盈地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来源:天府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