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孙晓莉:善把困难变机遇

孙晓莉2025年09月26日09: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善把困难变机遇(思想纵横)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困难既是压力和挑战,往往也蕴藏着机遇,克服困难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先机。以辩证思维把握困难和机遇,迎难而上,积极担当作为,对党员干部推进事业发展、历练能力本领十分重要。

困难是一道坎,也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从唯物辩证法看,困难客观存在,不重视困难,不是唯物论观点;而囿于困难,否认困难和机遇可以转化,则背离了辩证法要义。困难之处,常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机遇。比如,本世纪初,因面临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浙江一度出现“成长的烦恼”。是紧紧围绕化解这些困难来解决保生存有饭吃的问题,还是把这次遇到的困难作为一次机遇,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004年6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视困难为考验,把挑战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浙江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坚持“走出去”战略等多措并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迈上新台阶。发展受制于资源和环境严重约束的难点,反而成为浙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突破点。

事不避难者进。困难不会自动转变为机遇,要化危为机,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而主观条件主要体现在党员干部是否具有事不避难、担当作为的精气神。面对困难,那种“大势如此”的宿命论倾向要不得,“一个人努力没用”的思维方式同样不可取。古人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比如,2018年以来,美国在科技领域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华为等高科技企业遭遇全方位“围堵”。我们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把“卡脖子”清单作为攻关清单,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芯片、5G、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反而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天地。保持迎难而上的劲头,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久久为功,就能将困难转化为机遇。

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是找不到困难变机遇的好办法的,必须走出去、沉下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基层提出的一条条具体细致的意见和需求,体现着党员干部工作中最需发力攻坚的方向;群众探索出来的一条条新路子,蕴含着党员干部可以提炼总结并推广到面上的好做法。深入而具体的调查研究多了,就可以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把发展的“绊脚石”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垫脚石”。

创新才能赢得机遇、赢得主动。比如,首钢老厂区在2010年全面停止了钢铁冶炼业务,针对工业遗产进行绿色改造,依托北京举办冬奥会的历史机遇进行了功能性改造和空间更新。如今,这一昔日的“工业锈带”已经成功转型为消费新地标和科幻新乐园,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如果固守老思路、老办法,困难和机遇之间的转化就无从实现。只有用“跳出庐山看庐山”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看待眼前的困难,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突破条条框框,拿出全新的思路寻找化解困难的办法,才能从“危”中看到“机”的曙光,从而转危为安、化危为机。

小到一个企业、一座城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左右其发展前景的,从来不是困难的有无和大小,而是是否具有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压倒的决心、勇气和办法。当前,我国正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在这个时候,党员干部越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作善成,化压力为动力、化困难为机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责编:金一、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