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尹振涛:金融助力消费扩容提质

尹振涛2025年07月16日09: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金融助力消费扩容提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又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扩大消费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强化信贷支持”并作出部署;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作出具体安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提振消费各项政策措施更快更好落地见效,必须深刻把握金融支持消费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循环畅通。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扩消费、促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取决于未来的收入,受到跨期预算的约束。发展普惠金融,可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持续稳固居民的消费信心。二是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一般来说,居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储蓄倾向,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推动金融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深度融合,既能通过专业化运作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又能依托金融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商业保险产品,从资金保障与服务供给两方面减轻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顾虑。三是有利于促进供需更好更快匹配。推动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既能够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也能够帮助经营主体精准识别消费者需求,引导供给端加速提质增效,推动实现供需良性循环。正因如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金融在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

在实践中,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扩大消费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主体协同发展,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体系。比如,一些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消费场景创造,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重点领域推出一系列特色化金融产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快速渗透,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普惠保险保障功能增强,有效缓解了居民医疗支出压力,间接释放了消费潜力;等等。这些金融创新实践,有力支持了我国消费规模增长和层级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金融支持扩大消费仍面临一些矛盾。比如,消费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新市民、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仍有待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消费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仍需加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金融系统要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聚焦消费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完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专营机构,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差异化发展、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规范互联网平台消费金融业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消费信贷结构,鼓励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教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支持其提升服务消费供给质效。二是强化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的融合。支持金融机构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消费场景,持续推进支付便利化建设;支持绿色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培育建设;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结合服务消费具体场景和特点,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与风险控制。推广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消费金融的融合应用,优化线上消费信贷产品申请、审批和放款流程;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支持征信机构依法依规深化对消费领域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精准识别各类商户、消费者信用状况。四是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完善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构建运转高效的业务咨询和投诉处理渠道;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贯穿于金融业务全流程、各环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披露,规范产品营销宣传和销售行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和习惯,引导合理借贷、理性消费,提升消费者风险识别能力。

(责编:王燕华、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