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邱耕田: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

邱耕田2025年07月14日09:25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

作者:邱耕田,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发展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发展理念的辩证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必须辩证把握新发展理念,而辩证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关键就是要阐发新发展理念本身所包含的“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一”和“多”的涵义

基于“一”和“多”的辩证关系认识新发展理念,能使我们对新发展理念的辩证属性及其逻辑结构、意义功能等获得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体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发展理念本身所蕴含的“一”和“多”的辩证属性及其关系。其中,“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等提法,表达的是新发展理念之“一”的意涵;而“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以及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际上表达的是新发展理念之“多”的意涵。

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一”的涵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具有一元性,即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适时提出的关于发展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理论、理念。这里的“一”是对新发展理念崇高地位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一元性”深刻表达了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我国的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等领域所拥有的支配地位。其二,具有一体性,即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理论体系”或“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这里,“一”不仅是对数量的表达,而且是在逻辑结构上揭示了新发展理念的完整性或一体性。因而,我们需要从整体性或“理论体系”的角度看待新发展理念。其三,具有面向实践的一维性。从发展实践的角度看,“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一“深刻变革”的实践指向是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促成一种“新发展”,并通过这种“新发展”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多”的涵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多样性。多样性是从构成要素、功能作用等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的揭示和反映。新发展理念是由五大发展理念构成的有机整体,分别对应的是五种发展实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这是新发展理念在实践指向上的多样性。而且,新发展理念在反映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因为它“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因而起到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作用,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其二,差异性。“多”一定是包含着差异的多。“多”之“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相互间有着清晰的界限,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的动力、关系、价值目标等进行了概括和反映。其中,创新主要揭示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动力决定着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协调注重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从横向要素间或区域间关系的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的一种把握;绿色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或是从发展的代际关系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的一种把握;开放注重解决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是基于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关系的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的一种认识;共享注重解决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是从发展的价值取向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的一种把握。另一方面,差异性反映的是我们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进程中,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即要突出各地区或各行业的特点,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要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最后什么也干不成。”

“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一”和“多”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事物是“多”,“多”由“一”产生,“一”发展为“多”。荀子也看到了“一”和“多”的相互联系,认为由“一”可以了解“多”,“多”在“一”中会有体现,而且“一”可以统摄“多”,“一”是关键。

从新发展理念的视域看,“一”和“多”的关系无疑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予以把握。一方面,“一”和“多”之间具有鲜明的对立性或差异性。“一”就是“一”,“多”就是“多”,“一”和“多”从不同逻辑理路上展示着新发展理念的意涵。另一方面,“一”和“多”又是统一的。

站在“一”的角度来看待“多”,“一”是由“多”组成的,没有“多”就没有“一”。“一”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要由“多”来体现和实现,换言之,正由于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这个“一”既是完整的、系统的,又是普遍的进而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如此之“多”,那么,这个“一”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大大降低,就不具有支配性和主导性。所以,“多”既是内容,又是基础,它支撑着、扶持着“一”。“多”体现并落实着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性、指导性、普遍性、长远性,这个“多”能把这个“一”分散到各处、各方面、全过程,或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体现和实现着这个“一”。

站在“多”的角度来看待“一”。作为新时代具有整体性的新发展理念,“一”统率着、聚拢着“多”,如果不受“一”的支配或统领,“多”就是分散的和盲目的,就事论事的或局域性的,这样的“多”所展示的就只能是分散的发展理念而非新发展理念,自然就失去了其“一元性”的价值意义。正由于有如此之“多”,才要有这个“一”,这个“一”整合着“多”,使它们在作用对象、作用方向、作用过程等方面都要整齐划一、高度聚焦,而不能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冲突。我们要以“一”摄“多”,从新发展理念的视域看,就是要在“一”的作用下,把多个不同的发展理念或形式统一到一个方向上来,作用于一个客体,达成一个目的,具体而言,要作用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这一实践对象。

总之,“一”是“多”基础之上的“一”,“多”是“一”统领之下的“多”,“一”和“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贯通,它们在差异性基础上的高度统一,使新发展理念真正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

“一”和“多”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一”和“多”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就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一”而言,其实践指向或时代要求在于,我们要严格“守一”“执一”。具体包括:其一,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确立新发展理念的“一元性”指导地位,克服或抵制现实中关于新发展理念的“无所谓”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可见,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因而我们要在全社会强化对新发展理念重要性的认知。其二,要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坚决贯彻这一理念,用这个“一”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指导我们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其三,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

就新发展理念所体现的“多”来看,其一,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意涵,领悟新发展理念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长远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绝不是只有经济指标这一项,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必然要求。”其二,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多样性是指新发展理念是由五大发展理念构成的,在落实过程中要齐头并进、多措并举,不能只盯住一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所谓差异性,是指在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大家都要抓,但具体到各种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家家都能干的,要看条件和可能,同时要看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布局,从自己的优势领域着力,不能盲目上项目;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家家都要抓,同时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内地条件各有不同,要从实际出发来抓;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家家都要抓,没有选择余地,同时要聚焦本地区主要问题,突出本地区重点领域,不能脱离本地区承受能力,更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绿色、共享这两头”。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例,做到因地制宜,就是要支持各地立足战略定位、结合禀赋优势,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路子,防范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所导致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