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李尹:系统推动海洋文化传承发展

李尹2025年07月14日09:25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系统推动海洋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李尹,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思践悟】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中国是一个兼具农耕、草原和海洋等多种文化样态的国家,无论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完成建设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都离不开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而深厚的海洋文化。史前时期,中华先民便学会“结绳而为网罟”,通过采猎鱼贝获取蛋白质。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彰显了8000年前先民跨江过海、开拓进取的弄潮精神。秦汉时期,琅琊台的修筑,印证了陆海多元文化的统一融合;《汉书·地理志》详细描绘了从华南沿海至印度洋的海上航路,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成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经典标识。隋唐宋元时期,更为广泛的海上航线开辟,中外海洋交流更为繁盛。泉州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石湖码头等古迹,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海洋商贸交流的繁盛,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明清时期,海内外民间层面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未曾中断。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和平友好、相互尊重的理念。梁启超言,“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在我国海洋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收回海关主权,彻底改革海关制度,终结了西方把持中国海关的百年耻辱。面对海上威胁,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独立自主建设“海上长城”。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隐功埋名30年,抛家舍业,一生奉献祖国,践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王继才守岛卫国30余年,把全部青春年华奉献祖国海防事业,其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青年科学家王成海、叶立勋献身海洋事业,在海洋资源调查时壮烈牺牲,其事迹体现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郝振山30余载扎根海上一线,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初心,刻苦钻研,成为半潜式钻井平台中国第一人,以“海上铁人”精神打造海上钻井铁军。一代代南沙官兵,克服恶劣自然环境、艰苦生存条件,传承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作战、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南沙精神,坚定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向海图存、不畏艰险、不懈奋斗,构成了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海洋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对国民经济贡献突出。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开启了海洋事业新篇章,持续推动海洋文化繁荣发展。海洋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雪龙2”号、“奋斗者”号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展现了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以深蓝系列、国信系列、苏海1号等为代表的深海养殖装备,推动海水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虾、贝、鱼、参等海水养殖技术先后实现突破,使昔日名贵海产品得以端上百姓餐桌,“蓝色粮仓”建设成绩斐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彰显。我国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依法保护、制度保障,重点攻坚和系统治理并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蓝色海湾”等生态修复工程有序实施,海上风电装机累计规模达4351万千瓦、领跑全球,积极探索海洋碳汇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海上互联互通和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和海洋文化交融。

传承发展海洋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深入挖掘、传承弘扬海洋领域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传承发展海洋文化的顶层设计,深化海洋文化相关理论研究,构建海洋文化全方位教育体系,多维度系统推进海洋文化传承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将传承发展海洋文化纳入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布局中。科学谋划中长期发展目标,增强前瞻性和战略性。健全海洋文化遗产与资源保护、研究及利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海洋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整合协调教育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的相关资源,凝聚海洋文化发展合力。

深化理论研究。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海洋领域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向海求生、向海图强的基因和血脉。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学科广泛,需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智慧、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系统研究阐释中华文明深厚的海洋文化及其时代价值,为新时代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

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教育既是培养海洋人才的核心机制,也是传承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加快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海洋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分层设计、科学规划全学段教育内容。强化实践育人,通过产业研学、建设展馆、举办赛事等方式,打造多层次实践平台。重视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有效增强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海洋故事。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海洋文化教育,加强服务公众的海洋文化设施建设与产品供给,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共同传承发展海洋文化的良好风尚。

传承发展海洋文化,生动践行了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理念原则。随着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伟大实践的持续推进,其内涵必将更加丰富深刻。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必将为建设海洋强国、文化强国,走出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注入更为澎湃的蓝色动力。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