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刘钒: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刘钒2025年05月28日08:44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刘钒,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教授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相辅相成,完整性和先进性构成安全性的前提和基础,安全性则为完整性和先进性提供基本保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本质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既强调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的变革,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其所具有的创新、渗透、融合、绿色等显著特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建设要求高度契合。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需要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精准发力。

1.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

完整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产业链条合理性、关联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全产业链特性,但在部分领域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在一些高端产业和关键环节面临技术瓶颈。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关键在于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多层次产业协同。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关键点,以非对称策略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的要旨。为此,应深入挖掘数据要素潜力,加速推进“数实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智转型,引导更多市场主体“上云、用数、赋智”,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体根基。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短板,通过汇聚新要素、催生新模式加快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多样性。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化特征,着眼完善国内大循环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协同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可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经济等领域强化协同分工与资源共享。中西部地区则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继续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单一产业链的完善,更能促进产业链的跨行业协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动力电池、智能网联、储能、智能电网深度联动,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销售、运营的完整闭环。从系统论角度看,这种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的整体性发展,使整个产业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动态适应能力得到极大优化。有鉴于此,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应加快构建“技术—产业耦合”生态系统,推动跨领域知识与资源的整合,加强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协同,拓展产业跨界融合新空间。

2.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对产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方位检视,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生产力要素组合优化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通过培养人才队伍、研发新型生产工具、引入新型生产要素,大幅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5G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广泛部署应用不仅提升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光伏产业的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提升了产品转换效率,为全球低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面向未来,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好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塑造产业创新能力新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增强科技成果与产业创新的适配性,加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迭代升级。应加快推动技术扩散和成果产业化,形成涵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技术生态链,带动产品、业态等全面创新。

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提高产业生产能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数字孪生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可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可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测及精准控制。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需放大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赋能效用,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化生产的协同性和稳定性。

新质生产力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生产力系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广新能源、节能减排、碳封存等低碳技术,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宜继续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着力提升风能、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壮大绿色生产力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加强末端治理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

3.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既涵盖技术自主、供应链韧性,也涉及制度建设与安全治理。新质生产力在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核心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本土化,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赖,增强我国产业体系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避免因外部技术封锁或技术断供而导致的产业停滞。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应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完善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体系。

增强供应链韧性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重要任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能够显著优化供应链的调度与风险控制能力。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医疗物资供应链迅速实现了从生产扩能到全球调配的快速响应,充分体现了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为其他领域的供应链体系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就要发挥我国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优势,建立多元化、分布式的供应链体系,提升供应链应对国际冲突与市场波动的能力。

健全产业安全预警机制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有效手段。从技术治理框架看,通过先进技术构建起多层次技术监督与评估体系,对关键领域进行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够强化产业安全保障。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应注重加强对国内外产业动态和信息安全的监测分析,动态调整产业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对涉及国家安全和重要产业数据的企业进行定期排查,对重点产业链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完善产业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提高发现、研判、处置产业安全隐患的能力。特别是要根据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我国应对贸易争端和经济制裁等危害产业体系安全行为的策略。

因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强化制度保障,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的必要条件。我国持续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产业政策、监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而新质生产力发展又为全面深化改革及制度创新提供动力。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应高度重视制度供给与安全性需求的匹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公平竞争,加强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建设,防范潜在风险,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和推广行业标准,实现制度供给的精准性。面对快速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还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通过加强标准引领提高制度有效性。

(责编:王燕华、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