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朱迎平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渭南文集笺校”(项目批准号为:12BZW068)。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同时又是两宋文坛上杰出的文章家。由于陆游诗歌的突出成就和重要地位,也由于南宋散文向来不受重视,因此,长期以来,陆游的文名为诗名所掩。这是陆游研究中极大的偏颇。
在宋代散文中,陆游散文独树一帜:陆游散文长于记叙、抒情,而较短于议论,其文学性在南宋散文中显得十分突出。陆游的散文贯穿了其一如既往的爱国激情,同时又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人情趣,是典型的文人作品。陆游散文的总体风格是自然稳健、秀雅凝练,在宋文中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就创作成就而言,陆游散文在南宋文坛上,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造性而言,都应该归入第一流之列。即使与北宋一些大家相比,也未必逊色。朱东润先生就曾直言:“平心而论,他的成就(按指散文)远在苏洵、苏辙之上。”(《陆游选集序》)钱钟书先生亦称:“陆氏古文,仅亚于诗,亦南宋一高手,足与叶适、陈傅良骖靳。”(《管锥编》二一八)这些意见是值得充分重视的。对陆游散文做全面深入的探讨,正确评价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并进一步发掘陆游散文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文献价值,仍然是陆游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陆游散文研究深入的重要基础,是对其文集的全面整理。陆游生前十分重视自己的散文作品,亲自编定了《渭南文集》,并由其幼子子遹在其辞世不久即精心刊行,是为嘉定本;此本为后世《渭南文集》传播的唯一源头且传承清晰,而且仍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在文献传播史上实属罕见。《渭南文集》刊行以来,迄今尚无完备的整理本,更无完整的笺注本。1976年中华书局标点整理出版的《陆游集》第五册,收入了《渭南文集》,可惜用简化字排印,也未作笺注。200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第222至223册收入了陆游的全部文章,但分体编排的方式不同于原著。201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陆游全集校注》亦收入《渭南文集》并作注释,但仅存单篇文章42卷,将《入蜀记》、《天彭牡丹谱》和词共8卷析出另作编排,也改变了《渭南文集》的原貌。(201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单行《渭南文集校注》与之类似)因此,编撰一部完整的《渭南文集笺校》,对于深入研究陆游及其散文乃至宋代散文,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校勘笺注是古代文献传统的研究方式。本项目在坚持学术传统和汲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还原、广校、编年、精解、详笺、汇辑诸项特色。
(一)还原
陆子遹《渭南文集跋》称:“遗文自先太史未病时故已编辑,而名以《渭南》矣……凡命名及次第之旨,皆出遗意,今不敢紊……尝谓子遹曰:《剑南》乃诗家事,不可施之文,故别为《渭南》。”可见文集完全体现了陆游编纂的初心,这是《渭南文集》特别值得珍视的地方。本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保存嘉定本原貌,包括卷数、卷次、篇数、篇次、文本、夹注、目录等,在嘉定本问世800年后,整理出一个最为接近编刊原貌的文本,让陆游当年编纂文集的初心得以完整地呈现,并以之作为笺注和解读的基础。
(二)广校
该成果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嘉定本为底本,底本所缺4卷用弘治本补足,以明弘治本、正德本、汲古阁本三种作通校本,并参校《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本、《全宋文》本和《渭南文集校注》本。该成果校记全部保存明代三种校本的异文一千余条,说明正误情况,以达同存四本之效。该成果对底本作校改共107处,均说明校改理由和依据,有的根据校本,有的根据《宋史》等其他文献,有的则依据本书文本。如嘉定本及诸本卷十七均有《青州罗汉堂记》,但标题中“青州”无法落实地点,陆游写作此文时居家而无法去到山东之青州,而文中则称罗汉堂在“青山”,而云门寺附近就有“青山”,故确定标题中“青州”乃“青山”之误,并据以做出校改。
(三)编年
写作时间是理解文章背景的前提。欧小牧《陆游年谱》(简称《欧谱》)在文章系年上做了筚路蓝缕的开拓,对大部分篇章作了编年。本项目在《欧谱》基础上,继续致力于篇目的系年考辨,或赞同,或增补,或修订,或正误。现《渭南文集》中作者自己标明写作时间的篇章近400首,在《欧谱》基础上考定作年的篇目约250首,其中本项目独立正误或考订的篇目约50首。另有约30首确定了作年的范围,约80首仍无线索待考。陆游文章系年在《欧谱》基础上有了较大进展。该成果后附录《陆游生平暨渭南文年表》,将陆游生平简历及文章篇目按年月编制成表,首次使其文章创作情况一目了然。
(四)精解
该成果专注于各篇题解的撰写,内容包括三项:解释篇目词语,提示写作背景,概括文章内容,以明写作主旨;列举作者自注或《欧谱》系年,间加说明考辨,以明写作时间;列举本书或《剑南诗稿》等相关参考篇目,以明写作关联。三者相结合,以求对文章达到总体把握。文字力求准确简洁,不做评点发挥。此外,在每种文体之首,亦用题解引用相关论述,介绍文体的演进、特点和写作要求,帮助读者掌握文体概貌。
(五)详笺
该成果注重各篇的笺注,重在笺释事典、语典,简介人物、地名、著述、器物等相关知识。引证均注明出处,注意引用典源或较早例证,注释力求准确精练,常见语词不注,不作文句串讲。该成果对各类人物700余人作有简介,尤以宋人为主,并尽力注明史传出处,以供进一步查检。本项目引用宋代地理总志和各地方志20余种,对文中涉及地名进行注解,尤其重视使用南宋地理文献,如《方舆胜览》《舆地纪胜》《嘉泰会稽志》《吴郡志》《淳熙严州图经》等,以切合作者时代。本项目注意引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等书目,对文中涉及的当时著述进行查考注释,以见其流传情况。笺注文字力求客观平实,少做主观评判。
(六)汇辑
该成果汇辑包括佚文和文评两类。《渭南集外文》汇录《渭南文集》之外历代辑录的陆游佚文,并按照正文体例作题解笺注,但不收残篇;因为它们大多本是陆游在编集时主动刊落的文章,故附于集后。《序跋评骘》汇录诸家所撰《渭南文集》的序跋和对渭南文的评论文字共50余则,可见宋元明清至近代对陆游文章的评价,供研究者参考。
以上六项,以精校的文本为基础,通过题解、笺注和汇辑,以期对渭南文做全面的解读,从而使陆游亲自编定并流传至今的《渭南文集》以最为接近原貌的形态重新呈现于读者面前,以期推动陆游散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 笺校和研究
该成果对《渭南文集》进行笺校的过程也是对陆游文章进行全面研究的过程,其间,主持者共撰写、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1)在对《渭南文集》嘉定本和三种明本通校的基础上,撰成《渭南文集宋明诸本源流考辨》一文,理清了《渭南文集》版本流传情况,尤其是对52卷正德本的构成和汲古阁本的校勘成就做了详细考辨,理清了其传承线索。《渭南文集》诸本的源流变迁可成定论。
(2)在对《渭南文集》逐篇笺注解读的基础上,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主要文体类别进行分体概论,包括表笺文、启文、序记文、跋文、碑志文、哀祭文等,分析了各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述特色,关注到陆游四六文的创作成就,发掘了一批陆游散文的经典之作。
(3)在对《渭南文集》诸体研读的基础上,对文集编纂体例进行了整体的梳理阐发,撰成《渭南文集编纂体例发微》一文,总结了文集诗文分编、分体编排、以时为序、附录专著的编纂框架,进行了详细阐发,并进而论述了《渭南文集》的特殊地位和陆游文集编纂实践的典范意义。
(4)在完成全部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撰成《渭南文综论》一文,也作为项目的代前言。综论梳理总结了陆游的文章创作理论,对陆游的古文和四六文创作成就做了全面的条理和阐述,对渭南文的总体特点进行了概括,即内容基调(强烈的“娱忧舒悲”和丰富的文人情趣)突出、文学特质(长于记叙、抒情,而较短于议论)突出,个性风格(自然稳健、秀雅凝练)突出,并对历来渭南文的评价做了回顾和评述,主张在对众多宋文名家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评价陆游在宋文发展史上的地位。综论还对《渭南文集》的流传和本项目宗旨,作了简要的说明。
四 成果的主要价值
(1)《渭南文集》是一部陆游生前亲手编定、由其亲属在其辞世不久即精心刊行、初刊本为后世传播的唯一源头且传承清晰、初刊本仍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名家文集,这在唐宋文人中极为难得,在文献传播史上也极为罕见。本项目立足于原编原刊,在初刊传播八百年后,努力整理出一个最为接近编刊原貌、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文本,为陆游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可以信从的文献。
(2)该成果对于陆游文章的编年笺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明确系年的范围有了扩大,解决了一些篇目系年上的难点;各篇写作背景和主旨有了明晰的揭示;笺注解决了大部分篇章文辞理解上的难点,并力求做到准确简明。同时,该成果对《渭南文集》版本的源流考辨,对《渭南文集》编纂体例的总结阐发,以及对陆游散文创作成就的全面梳理和总体特色的归纳思考,也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3)该成果对陆游全部文章的解读启示我们,古代诗、文两大类文体有着较为明显的分工:诗以言志抒情为主要功能,重在呈现作者的主观精神世界;文则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主要记录作者的仕途和生活行迹。因而陆游的诗、文集有其各自独立的价值。历来的陆游研究多从《诗稿》切入,特别关注诗篇中的陆游,对文章中的陆游明显重视不够,如果将全部诗、文作品结合起来观照,或许能对陆游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陆游散文深入研究的天地还十分广阔,如占陆游文章总数1/4的四六文,尤其是表笺、启文诸体,历来不受重视,但它们却是反映陆游仕途的重要记录;又如关涉佛、道的篇章,涉及序、碑、记、赞、疏、青词、跋、塔铭、祭文、书事诸体,总数约130首,占到陆游文章的约1/5,也是深入研究陆游处世哲学的重要文献;再如若将陆游的全部诗文作品编年排列,将能对陆游的思想和创作有更全面的认识,使作为士大夫的陆游和作为著名诗人的陆游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将陆游研究进一步深化。